沈括与地理学

沈括与地理学

ID:42683518

大小:18.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0

沈括与地理学_第1页
沈括与地理学_第2页
沈括与地理学_第3页
沈括与地理学_第4页
资源描述:

《沈括与地理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中国地理学说的出现地理学说早在萌芽时期的远古就已出现,只不过那时的学说大多是人们对地理环境的推测、假想、玄念,既不一定是地理现象的科学归纳,也用不着在地理变化中接受检验。和近、现代科学的学说比来,浅陋、粗糙,有的甚至荒谬,都很显然,但这些古代地理学思想上的观念,正是今天科学的萌芽。以今天的科学观点来说,地理学说的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上并不很久,从世界看来,出现的时间迟早不一,比如地貌上的剥蚀沉积学说,沦海桑田的海陆变化说,综合自然地理上的垂直地带和水平地带的学说等,在中国大约11世纪就已出现,而在西方,一般晚五六百年;有关岩溶地貌的研究,

2、中国也要较西方早数百年。因此,地理学说的出现,在中国是中古时代的事情,而西方一般是近代的事情,其形成的条件和时代背景,也都有差别,不可以一概而论之。早在1925年竺可桢在《科学》第十一卷6期上,就发表了“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记述”的专论文章,对沈括提出的一系列地理学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高泳源也于1954年7月在《地理知识》上发表了“我国古代对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一文,也曾经提及沈括的地理学说;侯仁之主编的《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1962年版中,更较为确切地概括了沈括学说的成就与意义;最近,在全国第二次地学史学术讨论会上,陈家麟又专撰

3、了“地理学家沈括及其成就”的文章,又重新提出评价沈括对地理学的贡献与成就。沈括(1031—1095年)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他在科学上创树很多,《宋史·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一生著述很多,《宋史·艺文志》所录就有22种155卷。现有传刻本为《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长兴集》19卷,《苏沈良方》15卷;其它则先后散佚。他制作的十二气历较格列高利(Gregorius)历先进,800余年后英国气象局使用的肖伯纳历几乎与十二气历完全相同;他比西欧早400年记录

4、磁偏角;至于天文、数学、医学、药学、物理学也都有很高的造诣,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沈括是科学地理学说的最早创立者。他从政多年,游踪非常广泛,对各地地理风光,不是简单地描述摄取,而是进行规律性的探索,与发生学原理的归纳。如他在太行山奉使河北的旅途中,发现“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这是自然界并不少见的地理现象,与他同时的人,或他的前辈,一般来说很难解释,为什么水生的螺蚌壳会镶嵌在高山石壁之上;只有水力长途搬运才能摩圆的卵石,为什么会衔于山崖之中?沈括却写道:“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古代虽然夏方庆在

5、《谢真人仙驾还旧山》诗里有“沧桑今已变,萝蔓尚堪攀”,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沧海桑田”,虽然意思一样,但沈括却用化石和遗迹的方法科学地揭示了海陆变化的规律。这在古生物学和地层学上,都是至今还在使用的科学方法。南宋著名学者朱熹(1130—1200年)继承了沈括的这一理论,并阐述得更为清楚,他在《朱子语录》中写道:“尝见高山有螺蚌,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在欧洲,1695年约翰·伍德沃德(JohnWoodward,1665—1728年)认为,上帝在盛怒之下所发送的洪水溶解了地球的岩石,这些溶解的东西沉

6、积下来,形成层理,有些地层含有动植物的残骸,这种残骸就是化石。可见,沈括的理论较欧洲要早整整600年。沈括在地理学上的第二大成就是创立地形剥蚀、侵蚀——沉积学说。他在浙江观察雁荡山附近地形,从外表观察着手,他写道:“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这种现象怎样产生的呢?他认为“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惟有巨石岿然挺立耳”,接着他写道:“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非常精辟科学地阐明了雁荡山地形的成因——剥蚀。他并没有到此为止,接着他运用了类比的科学

7、方法,推广开去,解释黄土高原岭壑相间的地形形成,他写道:“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沈括认为雁荡山和黄土高原的地形都是流水剥蚀或侵蚀而成,他们的区别是地质基础的不同。这样科学的理论,数百年以后才在欧洲出现。大家知道直到18世纪以前,欧洲一种观点以圣经中一切为上帝安排创造立论,即上帝创造说;一种理论认为地表形态的形成都是因为灾变所致,这就是在欧洲流行了数百年之久的灾变学说。普雷斯顿·詹姆斯在《地理学思想史》中写道:“当然,不论是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或者是中国学者沈括,都是欧洲人所不知道的。”第一

8、个反对灾变学说,主张流水能够夷平高山的是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daVinci,1452—1519年);这一观点得到法国学者伯纳德·帕利赛(BernardPalis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