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论”体文浅谈

苏洵“论”体文浅谈

ID:42681479

大小:42.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0

苏洵“论”体文浅谈_第1页
苏洵“论”体文浅谈_第2页
苏洵“论”体文浅谈_第3页
苏洵“论”体文浅谈_第4页
资源描述:

《苏洵“论”体文浅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王楠20140515中国古代文学苏洵“论”体文浅谈虽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苏洵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因了儿子的缘故,以“三苏”这一组合的形式而被囊括进去的,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也远不及其二子,且多是散文,于诗词方面的造诣更是无法与长子苏轼相提并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只怪苏轼名声太大,他光芒万丈的身姿之下难免会投下一片阴影,恰好遮住了父亲那虽不张扬却独具一格的身影。也怪我们平时将目光过多的投给了苏轼兄弟,其实细细品味老苏之文,一定会有惊喜,令人读后不禁感叹“姜还是老的辣”呀。一、老苏其人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州

2、人。《苏轼族谱》记载,他们家族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苏味道的后裔,“苏氏出自高阳(古帝歂顼)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705——707年)初,长史(苏)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州。眉之有苏氏,自是始。”曾枣庄《四川大学学报》1981年04期《苏洵年谱》虽为名门大族,苏洵少时并不是一个奉儒守官的传统儒家弟子,据记载,苏洵少时落拓不羁,任侠使气,不喜读死书,而是喜欢到处游历,在其《忆山送人》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曾枣庄,金成礼《嘉佑集笺注》第4

3、52页《忆山送人》可见其性格中叛逆不安的一方面,这与其日后形成的纵横之气的文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所谓知人论世。张方平在《文安先生墓表》一文中也有这样的表述:“已冠,犹不知书。”可见成年后的苏洵也一直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当然这里的书指的是科举应试之书。这样一直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要读书,但并不刻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曾枣庄,金成礼《嘉佑集笺注》第329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一直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苦读,这也就是《三字经》里说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4、,也成了一段佳话,欧阳修在《苏明允墓志铭》中也记载到:“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但之后,苏洵的官宦生涯并不顺遂,屡试不中,后经宰相韩琦举荐,进入仕途,但也只担任一些文职,并不能施展其才华。但苏洵并没有就此沉沦,依旧笔耕不辍,写了多篇自成体系的论文不断的向朝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案,如今读来,依旧可以感到其说理透彻明确,且十分有道理,很实际,利于贯彻执行,绝非纸上谈兵,更不是取悦上主的文字游戏。本文对其论文进行简要的研究分析,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帮助苏洵得到更多关注的目光。

5、二、苏洵论体文得失(一)自有体系,成一家之言读苏洵的论文,最大的感触便是其论文并不是零散诸篇,而是自成一个或几个体系,体系之内各论文互相依存,分工明确,但也共同为一个主题服务,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读苏洵散文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就好像有一个地图指引,读到哪篇总能知道这篇论文在苏洵整个思想体系中所站的位置,提纲挈领,事半功倍。另外,这些论文以团体的形式更有力的传递了苏洵的政治军事思想,这表示他的思想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比单片零散的文章有力的多。4王楠20140515中国古代文学苏洵在离蜀之前写过一组六

6、篇关于儒家六经的文章,即《六经论》,包括:《易论》、《礼论》、《诗论》、《乐论》、《书论》、《春秋论》。苏洵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圣人创设六经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要治人,使人民听信于我,使圣人之道永不被废弃:圣人之道,得《礼》而信,得《易》而尊。信之而不可废,尊之而不敢废,故圣人之道所以不废者,《礼》为之明而《易》为之幽也。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第821页《易论》而圣人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发明了《礼》作为统治手段,通过“拜起立坐”规范了人们的举止,也使得君、臣、父尊贵了起来,利用人们的羞耻之心让人们不敢违抗礼节,苏洵将

7、圣人这些小心思总结为“微权”,意指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已经中了圣人的圈套:于是圣人者又有术焉以厌服其心,而使之肯拜其君、父、兄。然则圣人者,果何术也?“耻”之而已。刻木而为人,朝夕而拜之,他日析之以为薪,而犹且忌之。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第823页《礼论》《礼论》是《六经论》的中心篇章,生动形象的揭示了人们对圣人“盲目崇拜”的心理,明确的表达了苏洵的思想看法,而其他五篇,均是由这一篇生发开去,是对作者这一中心观点的支持和拓展。《礼论》一篇作者明确了圣人靠礼传递其治人之道,但这是不够的,《易论》一篇在于说明圣人制《易

8、》从而使自己的道统显得幽微神秘,即“《礼》为之明而《易》为之幽也”同①。当然,圣人还是不放心,于是他们又发明了《乐》,苏洵认为《乐》的作用是“告语之不及,必有以阴驱而潜率之”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第824页《乐论》,即《乐》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教化统治人民的目的。苏洵在《诗论》中表明《诗》的作用同样也是为了“济《礼》之穷”,从“《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的角度阐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