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改反思

英语课改反思

ID:42655849

大小:3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9

英语课改反思_第1页
英语课改反思_第2页
英语课改反思_第3页
英语课改反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英语课改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英语课堂中的问题及对未来课改趋势的思考一、英语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对策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英语课堂也出现了诸多变化:师生关系日趋和谐,课堂学习环境愈加宽松,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增高,课程资源更显广阔……  然而,跳出课改看课改,不难发现,我们对现今的英语教学认识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那就是“快乐英语观”,把快乐当作衡量英语教学成功的唯一标尺。因此,也就出现了以下的教学现象:  现象一:  课堂上唱唱跳跳,说说演演,形式花哨,表面看似十分热闹,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接受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  现象二:  大量的教具、音像图片资料占据了课堂,充盈学生的视觉

2、和听觉。教动物单词,就费尽心思摆满了一教室的昂贵玩具。教水果单词,不惜花钱买来许多的新鲜水果。这样昂贵的代价换来的是学生的情绪亢奋,注意力的涣散。  现象三:  教室里,孩子们的手臂伸长,站到椅子上,跳到桌子上。扯着喉咙喊:“Me,me.”“Letmetry,letmetry.”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更谈不上倾听别人的回答,加以思考。教室里的分贝值提高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  现象四:  课堂上,只要学生一答对问题,不管难易程度,在老师的倡导下,教室里就会响起整齐划一的“Good,good,verygood.”的表扬声。受表扬的学生乐滋滋地坐在位置上,兴

3、奋得后半节课的内容几乎没进入脑子里。  以上现象无论是在教学的形式,资源的开发,氛围的创设,教学的评价上,表面看来都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但是这样为动而动,追求表面的热闹,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学生在其中获得的快乐是浅层次的,兴趣是短暂的,它们最终不能转化、上升成为自己的内在动机。新课标提倡我们要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但是教育不是迁就、附和和低俗的认可。过分的追求形式,放纵孩子,只会让他们处于一种对物质、形式的渴求状态中,一旦没有这些新鲜、趣味的活动作为支撑,学生就会觉得学习索然无味。这样一来,本来这些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自信的教学手段,就反而成为学生

4、学习的一种阻碍了。  到底怎样的课堂才是最科学的呢?新课标呼唤:英语课堂应该既是有趣的,也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快乐的,又是踏实的。如何做到这一点,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教师应该适当对学生输入“苦”的意识,苦乐同行,让学习英语真正“乐”起来。  英语学习理应是快乐的,只有学生觉得学习有乐趣,才会积极参与。但快乐不能涵盖英语学习的全部,它只能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而不是终极的教学目的。重要的是学生在课上有什么收益,得到什么启发,而不仅仅是表面层次的快乐。学习,既要有百草园的赏心悦目,更要有三味书屋的苦尽甘来。外语不同于其他

5、学科,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各种尝试,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它的学习除了要有兴趣和动机以外,还需要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英语学习的快乐,而且,要适时适地地输入“苦”的意识,帮助他们认清学习的真谛,引导他们把“勤学”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可能克服困难的过程是“苦”的,但一旦成功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将成为他们学习的一种内驱力,激发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这样的快乐才是一种持久的,才是真正的快乐,才能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发展,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二

6、、对课程发展趋势的展望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的战略意义在于它不仅需要解决今天的现实问题,而且必须考虑迎接明天的挑战。通过研究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及我国教育变化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课程在未来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人的发展与文化知识相结合80年代以来,中小学到底采用知识中心课程还是儿童中心课程,又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但与历史上课程改革不同的是,许多国家不再采取非此即彼的做法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注意使二者有效的结合。在重视基础知识、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同时吸收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人的发展精髓,把知识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机结合统一,“在两种

7、设计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既强调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也根据个体的需要、能力和学习方式的特点推动个体化进步”。这种趋势是把儿童发展作为目的,把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作为儿童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手段,以便把儿童发展成为自主的、负责的、创造的主体。这种趋势体现了人的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必然逻辑。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文化发展的主体是人。人创造和发展文化是在理解和内化已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的生活。社会文化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所以,理想的课程既要符合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人的发展的要求。(二)科学精神与人

8、文精神相结合现代教育正朝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