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死亡制度

第四章死亡制度

ID:42645276

大小:5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9-19

第四章死亡制度_第1页
第四章死亡制度_第2页
第四章死亡制度_第3页
第四章死亡制度_第4页
第四章死亡制度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四章死亡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章死亡制度第一节死亡测量和死亡模式一、死亡测量1、死亡人数统计:屈地原则,属人原则2、粗死亡率3、死因死亡率4、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5、标准化死亡率6、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极限寿命,寿命(预期寿命)二、死亡制度的分析框架三、死亡模式一、死亡统计1、死亡人数统计的基础——两种死亡率申报制度(1)属地原则:凡在某一行政地区管辖范围内死亡的人口均计为该地的人口死亡即死亡事件的申报登记地必须是事件的实际发生地——欧美(2)属人(户籍)原则:即人不管死在何地,均记为该人常住地(或户籍所在地)的人口死亡。即死亡事件的申报登记地应是死亡当事人的常住地(或户籍所在地)——我

2、国(死亡人口漏报问题:婴儿死亡漏报)2、粗死亡率也叫总死亡率,简称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特定时期(一年)每1000人口小的死亡人数。反映该地区人口的总体死亡水平,以千分数表示。粗死亡率=该地该年死亡人数/该地该年年均人口数X1000%。死亡率是反映实际人口死亡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在6%c—35%o。常以20%。为分界线,高于20%。为高死亡率,低于20%。认为低死亡率或向低死亡率转变的转折点。3•死因死亡率是指-•定地区在某年内每10万人口中因某种或某组原因致死的人数,以十万分表示。某种死因死亡率二该地该年因某种原因死广的人数/该地该年年均人口数X100000/10

3、万例:孕产妇死亡率;某一地区在某一年度内每100000个活产婴儿诞生时孕产妇因怀孕、分娩或围产期并发症所致死的人数。以十万分比表示。注:围产期是指怀孕满28周至产后7天这段时期4、婴儿死亡率(1)婴儿死亡率指一定地区在某年内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活产婴儿数的比率,以千分数表示。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尤其是居民生活状况和妇幼保健状况。婴儿死亡率=该年该地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该年该地活产婴儿数X1OOO%o(2)婴儿死亡率口J分两类:“内牛”的婴儿死亡率,“外生”的婴儿死亡率5、新牛儿死亡率是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一年)内出牛后28天以内或一个月以内的

4、死亡婴儿数占同期出生婴儿总数的比例。用千分数表示。新牛儿死亡率=该年该地未满28天或一个月的婴儿死亡人数/该年该地同期活产婴儿数X1000%。6、标准化死亡率也称按年龄调整的死亡率。是用同一标准年龄构成作为权数来计算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人口死亡率,消除因人口年龄结构不同所产生的死亡差异。标准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X标准年龄构成)之和选择什么样的人口年龄分布为标准年龄分布,取决于比较两个地区的粗死亡率的口的。7、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1)牛命表:是根据一定时期的分年龄死亡率反映出的同期出牛的一批人自出牛后陆续死亡的金部过程。根据生命表可以计算平均预期寿命,摆脱了年龄

5、构成的影响,综合反映人口的死亡水平。(2)平均预期寿命:表示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常用指标是0岁组的出牛预期寿命,以e°表示。平均预期寿命排除了年龄结构的影响,因此它是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死亡率差异的理想指标。二、死亡制度的分析框架1、死亡:人口社会学把人的死亡视为一个生物牛命过程的终结,表现为个体呼吸停止、心脏停跳及脑电波消失。2、两个与死亡相关的生物概念:(1)极限寿命(2)寿命平均预期寿命3、死亡制度分析框架(见教材75页)三、死亡模式1、死亡模式:指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具有明显差异的死亡类型。2、人口死亡率有两个转变:死亡率

6、从集屮于低龄人口向高龄人门转变。从传染病所致的高死亡率向退行性疾病所致的低死亡率转变。传统农业社会的死亡模式(1)特点:高死亡率,低预期寿命(2)表现:新生儿和婆儿死亡率非常高;预期寿命极低;死亡率变化大。工业社会的死亡模式:(1)特点:低死亡率、较高的预期寿命(1)表现:死亡率下降明显,多集中高龄人口;预期寿命提高;20世纪50年代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死亡模式分化,50年代后,基本趋于一致。中国人口的死亡模式:1949年前:死亡率高,人口预期寿命低;死亡率高低直接与社会政治动荡高度相关;死亡率深受自然灾害影响。1949年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成为世界上死亡率

7、下降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四、死亡差别研究1、死亡率的年龄差别研究(1)死亡率的年龄格局死亡率的变化规律除了在低年龄组外,年龄越人,死亡率越高,这一规律被称为死亡率牛物性年龄格局。(2)年龄格局的4个阶段第一阶段:0岁至大约10岁的婴幼儿死亡率由高向低迅速下降第二阶段:大约10岁至35岁死亡率处于低水平或缓慢增加第三阶段:人约35岁至90岁死亡率加速提高第四阶段:人约90岁以后死亡率缓慢增加当发现一个社会的死亡率年龄格局与死亡率生物性年龄格局出现差异时,必须寻找其他原因,最主要的是社会因素。不同历史阶段的死亡率年龄格局代表了不同的死亡模式,体现出人类社会的进步。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