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路径探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路径探析

ID:42626054

大小:3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19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路径探析_第1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路径探析_第2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路径探析_第3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路径探析_第4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路径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路径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路径探析 摘 要: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路径,本文从正确界定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范畴,把握其本真精神,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形成的时代,把握其创新和发展的源头,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立足群众实践,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等方向加以了论述。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传统文化;群众实践从文化形态上说,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先进的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建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也不容否认,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2、事业的不断深入,伴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离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呢?一、正确界定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范畴,把握其本真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价值取向上的,如追求人的解放和发展;二是科学认识上的,如实事求是原则、实践批判精神,以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等。关于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对于“回归文本”固然没有异议,但对于“文本”的研究论域却存在着歧义。学界同仁大都认为,“文本”即指马克思的文本,不包括马克思主义其他经典作家如恩格斯、列宁的文本,至于

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本更不包括在内。有的学者却主张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应“坚守内核,放宽外围”,这里的“内核”无疑是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外围”则是后人对马克思思想的阐释和发挥。“坚持内核,放宽外围”这无疑是回归马克思应当采取的态度。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在其本真精神上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由于时间间距、时代境遇以及立场和任务的差异,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以及阐述的重点或侧重点不同等等,而导致其表现形态的差别。因此,“文本”不应只是马克思的文本,也应包括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

4、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然而,最重要的是,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具体结论,而应超越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别而把握其本真精神,这样可以减少对文本把握的片面性。 二、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形成的时代,把握其创新和发展的源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形成于不同的时代,因而具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背景。解读他们的文本,就必须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时代本质,列宁所处的时代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于列宁所处的时代;邓小平所处的时代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只有去解读他们所处的时代,才

5、能真正把握他们思想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地“回到马克思”或“走进马克思”。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读,也必须与时代解读相结合,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资源,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资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流派,往往都依据本派的理论和方法去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因而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进行时代解读,我们才能更好的从中判断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和研究的对错得失,从而从中揭示出有益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思想资源。  三、注重马克思主义

6、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好坏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与否,那么,如何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呢?(一)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结合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中不乏积极、进步而且具有普遍的、永久价值的精神。这些真精神至少应该包含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经世致用,实事求是;阴阳互补,辩证思维;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忧国忧民,爱国爱民,这些精神曾长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作用。在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上,中国的

7、马克思主义者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地相加,而是要抓住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改造马克思主义为我所用,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结合。    (二)利用两者相通的地方进行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其时代性、开放性、地域性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在其基础理论上,和中国传统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1.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人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论观点的相通性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侧重于对人的高度关注,人处于价值观念指向的主体位置上。中国民本主义行政价值观源远流长,早在《尚书·五子之歌》中提出“民唯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

8、周人吸取殷亡的教训,非常重视民众的力量,认为民意乃天意,把敬天与保民联系起来,始终把民众看作政治统治的基础;墨家更是以激进的方式,提出兼爱和非攻的民本学说;而孟子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