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617226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18
《环境影响评价教学要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环境影响评价教学要点第一章环境影响与环境评价笫一节环境影响第二节环境彫响评价1.判定有利与不利环境影响的裁定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且不同的个人团体组织等由于价值观念利益需耍的不同,对同一环境变化的评价会不尽和同,导致同一环境变化可能产生不同的环境影响。2.环境影响的累计当一项行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和可以合理预见的未来的行动结合在一起时产生的对环境增加的影响;来源于发生在一段时间内,单独影响很小但集合起来影响却非常大的行动;产生于在时间加空间上过于密集的环境扰动,当第二个环境扰动发生吋,生态系统尚未从第一个环境扰动的影响下恢复,人类行动的影响就
2、会积累。3.环境影响评价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规划,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纶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预测,评论,提出避免或减缓负面影响的对策捲施,其根木H的是确保在社会经济政策中贯彻“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境理念,使人类生活更具环境相容性。4.环境影响识别的重要性只有全而准确的找出所有受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才能减少环境影响预测的盲目性,增加环境影响评价的可靠性,提高环境保护措施的针对性和缓和不利影响的冇效性,改善生活环境,维护人类健康,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笫二章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一节梳理体系与方法第二节管理程序与特点1.专项规划
3、环评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冇关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坏境影响评你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坏境影响报告书,在审批专项规划草案作出决策前,应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市核。2.综合性规划环评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启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十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前述专项规划中的指导性规划即以发展战略为主耍内容的专项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屮组织进行坏境彩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
4、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3.现阶段规划环评的重点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着重抓好化工,石化园区和其他排放挥发性存机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的高环境风险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促进布局优化,结构升级和节能减排。4.环评制度的作用(1)环评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环境管理制度,作为国家重要宏观调控手段,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1)规划环评推动环保进入国家城市化,工业化的宏观经济决策程序。(2)项冃环评推动环保进入“两高一资”类项冃无序扩张,区域限批,行业限定促进产业结构域布局的优化调整和节能减排。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
5、消耗。(4)强化环境风险排查,消除影响群众环境安全的重大风险隐患。1.项目环评管理程序(1)环境影响申报建设方应到项冃所在地的环保部门提交环境影响中报材料,环保部门按“分类管理,分级审批”原则,确定该项目环评文件编制类型为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表加专项)或登记表,明确负责审批该项目环评文件的环保部门级别为国家,省,市,或县级。(2)环评文件编报建设方必须委托貝有恰当资质的环评机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期间开展公众参与,调查受影响公众的意见,坏境影响登记表可由建设方自行填写或委托坏评机构填写,建设方应肓接向负责审批的环保部门报送项目环评文件。(3)环评文件审
6、批环评文件由负责审批的环保部门委托下属环境影响评估机构进行技术评估,提交环境影响技术评估报告,必要时召开专家评估会;若建设项冃冇行业主管部门,环评文件还要还其预审,再由负责审批的坏保部门进行审批,审批期间开展公众参与。(4)竣工环保验收建设方获得环评批文方能开工,严格按批复的环评文件落实各项环保措施,竣工必须委托相关机构编制竣工环保验收监测或调杳报告,报审批环评文件的环保部门进行竣工验收,通过方能正式投产,并及时开展必要的环境影响后评估及跟踪评价。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基础第一节技术成果和技术要点第二节常用技术与发展趋势1.项目环境可行性论证耍点(1)环境可行性论
7、证要点(考大题)1.与国家及地方环保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的符合性,重点是环保政策,产业政策(结构布局调整,技术准入门槛)资源能源利用政策。2.与综合性专项规划及其规划环评的相符性,与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各类环境保护规划的相符性。3.与所在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的和容性,规模布局与选址(选线)的合理性。4.清洁牛产水平的先进性,循环经济要求的符合性。5.环境保护措施的合理,可靠性和经济,技术可行性,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和环境功能区达标的确保性。6.国家M地方总量控制要求的符合性7.环境风险的可接受性,防选措施和应急预案的合理,可靠性&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公众意见
8、的认可性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