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

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

ID:42616691

大小:13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18

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_第1页
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_第2页
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_第3页
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_第4页
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_第5页
资源描述:

《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结构壁垒、体制转型与地位资源含量边燕杰李路路李煜郝人海内容摘要:再分配体制下形成的单位和地区壁垒,不但限制了职业流动,也导致了同一社会经济地位其资源含量在壁垒之间的差异,使工作单位和出生地成为地位的象征和指示器。对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资料分析表明,单位和地区壁垒效应持续至今,但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弱化这些效应。体制外,职业的收入回报在单位之间、地区之间开始趋向平衡,而不同职业的收入差别大大高于体制内,说明体制转型加强了职业的地位含义,也由此扩大了个人和家庭层面的社会经济不平等。对不平等的大众接受程度如何?地位流动是否

2、机会平等?将是重要的社会学课题。关键词:结构壁垒;地位资源;地位获得;社会流动迈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不断冲破和解除着再分配时代的结构壁垒。虽然市场经济也存在性别、年龄、种族等一般形式的结构壁垒,但是,再分配经济的结构壁垒深深地刻着•休制的烙卬:户籍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将人们捆绑在出牛地的边界内;劳动力的计划管理将人们的利益满足封锁在工作单位的围墙中。为此,从再分配向市场的体制转型,预示着社会流动模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一个较为开放的体系屮,人们更加依靠个人努力来获得、保持、改进其社会经济地位。中国的现实状况是这样的吗?为了回

3、答这个问题,我们在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城市部分)中收集了相关资料。虽然没有对等的历史资料做比较,但由于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经济改革步骤的吋间差、改革深化程度的不一致,地区比较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上述问题°在本文中,我们首先评述相关研究文献,从理论上区分市场经济和再分配经济条件下不同的地位获得模式。进而,我们提出〃地位资源含量〃的概念,并以此为核心,探讨单位和地区结构壁垒对地位获得的彫响,提出研究假设,并用全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资料予以验证。一、两种不同的地位获得模式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开创了地位获得模式的研究①,

4、「Blau,Peter,and0.D.Duncan,TheAmericanOccupationalStructure.NewYork:Wiley,1967.J其基木思路有三点。第一,在分层体系中,社会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不平等的,而个人获得、保持、改进社会经济地位,是其牛命历程中的基本事件。所以弄清〃地位获得模式〃是社会流动研究的重要视角。第二,个人从家庭或血缘关系屮继承某种社会经济地位,〃不劳而获〃,这是继承机制;个人通过口身努力谋取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善,〃有劳而获〃,这是自致机制。布劳和邓肯以及莫他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继

5、承机制导致地位的不流动,是农业社会分层体系的根木特征;而自致机制引发了地位流动,是工业社会分层体系的木质特征。为此,判定继承和自致两种机制的此消彼长,是社会分层和流动的棊木研究任务。第三,继承和自致两种机制的消长变化,受工业化逻辑的制约:工业化程度越高,职业分化越大,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越需要走出家庭和血缘关系、越社会化,所以地位的流动越成为必然。西方学者进而认为,工业化逻辑是普遍的规律,跨越国界,也跨越社会经济制度。所以,只要是工业社会,地位获得的研究范式及其具体假设,即适川于市场经济也适用于再分配经济卞的社会流动研究。口

6、1960年代开始,上述工业化逻辑是西方社会分层和流动研究的主流理论,山据教学、研究的中心阵地,遂成为〃经典〃.从19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來,这个经典受到來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现状的两方面的严峻挑战。一方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开放的分层体系,垄断经济和非垄断经济是分割的两个结构,即所谓二元经济的结构壁垒。为此,同样的社会经济地位,如口领或蓝领工人,在不同的结构中不但资源含暈相异,地位获得模式也rii于制度约束不同而发牛变化。垄断经济中存在〃内部劳动力市场〃,工作契约受制度保护,年资效应强,工团力量大,报酬及福利稳

7、定且较高。非垄断经济中的劳动力市场是〃外部〃的,没有上述优势和结果①。rP.B.Doeringer,andM.J.Piore,InternalLaborMarketsandManpowerAnalysis.Lexington,Mass.HeathLexingtonBooks,1971.AageB.Sorensen,andArneL.Kaileberg,AnOutlineforaTheoryoftheMatchingofPersonstoJobs・InIvarBerg(ed.),SociologicalPerspective

8、sonLaborMarkets.NewYork:AcadcmicPress,1981,pp.49-74.ArneL.Kaileberg,MichaelWallaceandRobertP.Althauser,EconomicSegmentation,WorkerPower,andIncomeTnequal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