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5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含解析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5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含解析

ID:42610489

大小:86.5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18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5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含解析_第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5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含解析_第2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5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含解析_第3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5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含解析_第4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5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5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时作业35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变迁时间:45分钟选择题1.(2016•成都市诊断考)1867年,曾国藩奏称f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f生计日蹙,今若“听其创置电线铁路,则车骡任辇旅店夫之生路穷矣……其余如小轮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自华人附和洋商者行之,亦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可行"o由此可见,曾国藩尚未清醒认识到()A•夕卜资入侵的危害性B・工业时代的必然性C.西方技术的先进性D•民生问题的重要性解析:本题考查曾国藩的思想。由"其余如小轮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可知,A项不符合题意。由"自华人附和洋

2、商者行之,亦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可行”可知,C项不符合题意。由"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生计日蹙""听其创置电线铁路,则车骡任辇旅店夫之生路穷矣”可知,D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内容,曾国藩反对大力发展"电线铁路"等,B项符合题意。答案:B2•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分)运输运费(吨/公方法里)肩挑34.0公路汽车30.0独轮车19.2运输运费(吨/公方法里)驴车18.0轻便铁路2.4铁路2.0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D.近代交通的殖民

3、地特征解析:表格反映出,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输比其他运输方法的费用低好几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一个因素,A项正确。B项易错选f因表格所列举的运输方法种类而表面理解,注意表名: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同样不能作为C.D两项的依据。答案:A3•下表为晚清时期《在华的外国航运》(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统计表。根据表格可以确定这一时期()年份总最(百万吨)英a美a日本德国其他(%)(%)(%)(%)(%)1868年6.452.23507・35・41872年8.546.841.107・24・91877年8.081.16・91・46・24・31892

4、年22.984.40・32・86・46•I1902年44.660.41・116.516.25・91907年63.452.51・624・610.510.8A■外国航运严重挤压了民族航运的发展B•美国在华航运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C•《马关条约》助力日本航运份额迅速增长D•英.德两国在华航运发展态势大致相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所给材料不涉及民族航运业的发展,故A项与材料不符。19世纪末20世纪初f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f而这一时期美国在华航运并不居首位,故B项错误。从1872年到1892

5、年f英国在华航运呈增长趋势,而德国呈下降趋势,故D项错误。1895年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推动了日本在华航运的发展,故C项正确。4•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答案:B5•《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

6、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A■传播西方近代先逬科学知识B■逬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C•让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抵制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它的出版意图是要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和所学史实可知,外国书刊创办的是为了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故选B。答案:B6•"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A•剥去了朝廷官方活

7、动的神秘感B•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C•实际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D•迎合了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变迁,考查学生准确获取.分析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近代报刊出现之前,中国人获取信息的途径只有正史和野史两种;报刊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格局,为民众了解信息增加了渠道,故本题选D项。A项在材料中未反映;B项夸大了报刊的社会功能;C项不符合史实。答案:D二非选择题7・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与国人办报高潮相遇相逢,谱写了彼此映照的历史华章。分析维新志士创办的《时务报》f可以透视媒体的力量,亦可寻觅戊戌变法的纹理。阅读下列

8、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时务报》总编汪康年说:"……丙申春(18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