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597423
大小:16.7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18
《杨立宁老师的观课报告化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杨立宁老师执教的《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观课报告观看了英雄山中学杨立宁老师执教的《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部分视频。接下来我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及学情的分析等方面谈谈我个人对这节课的认识: 先说立意,也就是课堂主线,一般来说,一节课应只有一个主线。从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看出她是这样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立意的:《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四节,在学习了原电池原理及电解池原理的基础上展开,介绍了金属腐蚀造成的严重危害、电化学腐蚀的原理及防止金属腐蚀的几种方法,重点是掌握金属电
2、化学腐蚀(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本质(金属表面形成了微型原电池),同时指出,人们根据对金属电化学腐蚀本质的认识,发现了防护金属电化学腐蚀的方法,并具体地介绍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和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不但运用原电池原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也再次运用了电解原理(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加深了学生对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认识。本节内容是本章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教学立意的确定是否准确呢?我个人认为教学立意的确定应依据课标。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杨老师的立意更像是确
3、定的本节课的重点,感觉不够深刻而且有些浮于表面。当然,由于高中学生化学知识的储备不足、理论的欠缺等原因,教学立意学生并不一定完全能领会,但教师必须拥有这方面的能力并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践行。拥有较高的设计教学立意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设计和实施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课时教学立意,是一节优课的重要表现之一。其次再谈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教学立意的落实。我认为:严谨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1、行为主体。就是学习者2、行为动词。行为动词是用来描述学生具体行为的,比如“写
4、出、列出、认出、辨别、比较、对比”等,这些动作具体而明确,可观察、可测量。我们通常把它归纳为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和运用层次。3、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因素,我们可以表述为如“通过研习……等”。4、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来评价测量学习者所达到的程度。杨老师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1.知识目标:(1)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并能解释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2)知道金属腐蚀的防护方法。2.能力目标: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
5、策,并组织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化学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化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做到学以致用,形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可以看出,杨老师是在力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设计这节课,她这样来划分和表述课时教学目标,也是很多老师通常的做法,但我们认为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知识”目标的表述比较准确,行为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行为是可测量的。但在“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表述中,却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过多的使用了如“激发┅┅”“做到┅┅”,都是在强调教的一
6、面,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这显然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再谈谈教学重点的确定。重点,就是在教材中举足轻重,最主要、最关键、最基本的内容,最精华的部分。所谓“最主要”是指在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结构时起决定作用的部分。所谓关键,是指在重点中对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又是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重中之重”;就教材讲,是围绕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就学生学习讲,抓住这个“节骨眼”,就能把分散的、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重点,是教师设计课题立意、考虑教学方法的主要线索和依据。对学生讲,掌握了它,对于巩固旧知识
7、、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确定教学重点是处理一堂课内容起着决策作用的一环,需统观全局,认真对待。 从课堂风格来看,杨老师的这节课,比较扎实、常规、平实。但作为理想的优课还缺乏精、气、神,对重点的深层挖掘、对难点预设基础上的即时捕捉,对学生个性才能的充分调动。这种精彩对于我们一线教师就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和追求的理想! 关于教学方法方面,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学生学习方法改进的前提,是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服务的。教法改进是手段,学法改进是目的。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本节课杨老师突破重点
8、难点的方法,由教师采取讲授法,利用多媒体图示等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最后还有学生的板演和巩固练习。教师注意了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尤其是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合作探究方式使用相对频繁,而且有些问题是否有合作探究的必要也值得商榷,有些地方讨论的形式化、浅层化也比较明显。 一堂好课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