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56926
大小:198.5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30
《论道家虚静之道与当代人生命健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0年第7期学术论坛NO.7,2010(总第234期)ACADEMICFORUM(CumulativelyNO.234)论道家虚静之道与当代人生命健康吕有云[摘要]道家的生命哲学,从大道的虚静本质出发来理解生命,主张虚静乃是生命的大根大本,动作纷纭只是暂时的表象;生命倘能致虚守静就是归根复命。归根复命就要对生命的顺向消耗过程(顺则生人)作逆溯的修身炼养(逆则成仙),利用天地阴阳消长之机,夺天地生生不已的造化之妙,得长生久视之生命自由。对当代普通人而言,归根复命就是要解决好睡眠问题,其大要乃在于因应阴阳之道,动而复静,往而知反,发掘和培育自身生命的内在潜力,
2、以减缓或消解生命的消耗,得享健康长寿。[关键词]道家;虚静之道;十二主卦;阴阳;睡眠[作者简介]吕有云,东莞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哲学博士,广东东莞523808[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7-0016-05中国传统的儒道释哲学都可说是一种高超的因而它的作用是不穷竭的。这个虚状的‘道’体,[1](P77)生命哲学,是拿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向内反躬体认自是万物的根源”。老子还以“橐籥”、“谷神”家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和境界的生命智慧。如果说之虚状来描绘大道之虚而生生不息的特性。《道儒家侧重的是人的社会生命
3、和道德生命的话,道家德经》第5章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侧重的则是人的个体生命和自然生命,其主旨在于屈,动而愈出。”这就是说:“天地之间是一个虚空“全生避害”、“葆性全真”。道家认为道的本质特的状态。虽然是虚状的,而它的作用却是不穷竭征是“虚”“静”,人的生命禀道而生,故人的生命之的,这和第四章的说法一样,这个‘虚’含有无尽的根本也在于致虚守静,顺应自然之道;生命倘能复创造因子。所以说是‘动而愈出’———天地运行,[1](P83)归虚静之根本,则可保有旺盛健全的生命力且健康万物便生生不息了。”第6章说:“谷神不死,长寿。然而人的生命展开过程,是一个不
4、断追逐各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种欲望的满足而使生命力被不断消耗的过程。树之不勤。”这里是用“谷神”来譬喻生生不已之欲静而风不止,面对生命的向下坠落,人类的保有“道”,因谷呈虚状,故用来描绘道的虚状性质。如健全生命力、企求健康长寿的追求何去何从?对山谷般虚空的道,恰似一个玄妙幽深的母性,具有此,道家的生命哲学及其实践自有它的一套理论和创生万物的创造力。古棣认为:“‘谷神’、‘玄牝’方法。文章拟从道家的虚静之道出发,结合《易》都是道的别名。叫它为‘谷神’是突出其虚的特道的医理,对这一问题予以探讨,以期对当代人认性,即与具体的万物(实)对比而言
5、;叫它‘玄牝’,识生命、保持生命健康有所补益。是突出其为原始老祖母之义。‘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就是说虚无之道永远不死,它是万物的原始一、虚静乃大道的本质特性[2](P17)的老祖母。”“道是空虚的,它在发生作用过程在道家创始人老子那里,道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中也永远是虚的,永远不会变成盈,变成满,也即是常“自然”。自然之道,同时具有“虚”“静”的特性。虚。这同道产生万物,但它自己不会变成物(因而才[2](P20)故老子在以“道”作为生成万物的本源的同时,对是‘常道’)是一致的、相通的。”道体的“虚”、“静”本质作了生动的阐述。《道德同时,“‘虚状’的东西,必然也
6、呈现着‘静’定经》第4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的状态。老子重视‘虚’,也必然重视[1](P37)物之宗。”这里的“冲”是“虚”的意思,“不盈”是‘静’”。虚与静是统一的,虚者静,静者虚,“不满,不穷”的意思。“‘道’体是虚状的。这虚体两者乃是二而一的东西。“在老子这里,虚静是分并不是一无所有的,它却含藏着无尽的创造因子。不开的,虚静并非判然二事。在老子看来,与虚相16对立的实有———万物,纷纷纭纭,变化不已,这是与内圣外王之道,体现了道家所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静相对立的动,这是表面的,不常的,归根到底还要三、“顺”与“逆”:生命变化的不同方向回到
7、静。实即动,虚即静。所以言静,虚即在其中矣。”[2](P72)可见,道体虚静,道的虚静与道的自然道家圣哲提出通过复、反虚静之本以达到理想无为是统一的,虚静的观念是自然、无为观念的引的生命境界,体现的是一种“应然”的价值追求,老申。因为自然无为之道呈虚静之状,所以才能生化子之所以一再强调“反”“复”,恰恰表明现实中生不竭,产生出实有的、变动不居的宇宙万物。命的“实然”皆有背离虚静之道的普遍倾向。故《道德经》反复申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二、生命之根本在于虚静常,妄作凶。”(第16章)“反者道之动。”(第40章)老子的虚静之道,落实到形而下的包括人在内“复归
8、其明,无遗身殃”(第52章),要求人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