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项选择题1.(2016•镇江一模)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gti)汲引Z利,为万顷牛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A.体现了农业基木模式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2.(2017-扬州期末)2016年11月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汉《四民月令》中说:“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A.古代农业生产方法合理有效B.古人据节气探
2、求最佳耕作时机C.古代历法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D.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3.(2017•无锡期末)《诗经•大出》云:“冇济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出,遂及我私。彼冇不获稚,此冇不敛穡,彼有遗秉,此有滞穗……”这段描述在接表现了当时()A.礼乐宗法制崩溃B.井田制尚存C.土地私有制确立D.分封制瓦解4.(2016•苏州中学)俞森的《荒政丛书》屮记载:“一妇每II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小国()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木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來源5
3、.(2017•盐城中学)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里提及的中国古代的技术成就是()A.翻车B.筒车C.灌钢法D.水排6.(2017-宿迁期末)《太平御览》载:“杨(贵)妃宠爱特甚。宫中主贵妃刺绣者七百人,扬益及诸戚里每岁进衣服,布之于庭,光夺人目。”下列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①宫中刺绣属丁•官营手工业②扬州和益州丝织业发达③唐代的丝织业代表古代最高水平④唐代贵族生活攀比之风盛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2017•无锡期末)诗人杜苟鹤在《送蜀客游维扬》屮写道:“见说两
4、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两川「唐人卢求在《益州记序》中也写道:“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引文反映了()A.长安、洛阳是汉朝最繁华的大都会B.扬州、开封是唐朝最繁华的大都会C.临安、成都是南宋最繁华的大都会D.扬州、成都是唐朝最繁华的大都会&(2017•徐州期末)宋代曾“诏张洎改撰京城内外坊名八十余,分定布列,始冇雍洛之制”。但“这只是一次模仿唐代首都长安与陪都洛阳坊市制度的形式,划定街区标明各坊区域,建小鼓楼,挂上坊名,却并无围墙,更没有东市、西市Z类的市。"宋代城市建设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商品经济发展B.政府抑制商业C.恢复
5、唐朝I口制D.社会治安良好9.(2017•苏北四市一模)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屮记载,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來者,舶胪相衔也。小人Z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二材料表明该地区()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B.经济结构冇所变动C.水陆交通十分发达D.生活资料全赖市场1().(2()16•苏j匕四市期中)《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冋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Z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
6、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人体多矣。”这说明()A.皐帝推行好客Z道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11.(2017-南京一模)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屮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FIZ经营,尽足以供一人Z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A.棉纺织业开始兴起B.手工业领域岀现了新的生产关系C.口然经济加速解体D.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12.(2017•无锡期末)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徽商,往往“以商贾兴,以官宦显S在做官发财Z后,大兴土木,在
7、山西平遥,安徽西递、宏村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许多精美的建筑。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昭下了丰富的商帮文化B.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C.使手工业缺乏国内市场D.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二非选择题13.(2016•南京学情调研)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冊II。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缰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需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
8、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