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杂交稻甬优9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杂交稻甬优9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作者:余立华汤光仁徐永健徐昌琪摘要阐述了粒粳杂交稻品种甬优9号的特征特性,并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期早播、培育壮秧、平衡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为生产提供指导。关键词杂交稻;甬优9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甬优9号是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所、宁波市种子公司育成的釉粳杂交稻,以其产量高、米质优深受广大农户欢迎。近年来,在浙江南部人面积推广,松阳县近3年栽培面积稳定在2000hm2左右,约占全县杂交晚稻面积的1/2O近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甬优9号一般产量达到8190kg/hm2,较同期其他品种增产139
2、5kg/hm2,增幅20.5%,实割最高单产达到11140.5kg/hm2o现将其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特征特性1.1农艺性状熟期较迟,平原地区5月20日至6月10日播种,全生育期140〜145do株型紧凑,中等偏高,茎秆粗壮,分篥力中等,易落粒,结实率中等,千粒重较高,成熟期清秀,抗倒性强。产量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高感褐飞虱,米质优[1]。1・2产量构成中产田块产量构成为:有效穗数225万〜240万穗/hm2,每穗总粒数200粒,结实率80%,千粒重26g,折算产量为9360-9984kg/hm2o高产田块产量构成为:有效穗数252万穗
3、/hm2,每穗总粒数210粒,结实率85%,千粒重26g,折算产量为11007.4kg/hm2o2栽培技术2.1适期早播甬优9号属于感光性强的杂交稻品种,其适宜播种期跨度较大,从5刀上旬一直可延续到6月下旬。但是从有利于栽培管理和获得高产的角度出发,单季晚稻栽培播种时间应控制在5月下旬。过早则延长了生育期,加大了田间管理的难度,增加了成木投入;过迟则不利于光合作用积累,5月下旬播种增加了营养生长的时间,有利于分篥和培育强势个体。2.2培育育秧采用旱育秧或半旱育秧,秧田用种量90kg/hm2o秧龄控制在25d以内[2],利于活棵,增加低节位分藥。栽插密度控制在
4、12万〜15万穴/hm2o2.3平衡施肥甬优9号生育期长,所以,应掌握平衡施肥,使其在各生育期内既能吸收到足够的养分,又能减少肥料过多造成流失和过少导致营养不良。因其株型偏大,茎秆粗壮,故施肥量尤其是钾肥用量需大于普通品种。施肥总量一般田块施纯N195〜225kg/hm2,氮、磷、钾比例为1:0.6:1.0,基、篥、穗肥比例氮肥为4:4:2、钾肥为2:4:4,应根据田块肥力水平作适当调整。磷肥主要作基肥施用,中后期控氮重钾[3]。具体做法是: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施用优质农肥15t/hm2,与钙镁磷肥375kg/hm2堆泯腐熟,在插秧前2d左右拌氯化钾
5、1125kg/hm2施下,要求达到纯N75.0-112.5kg/hm2>P20575kg/hm2>K20150kg/hm2o插秧后5~7d扎根立苗后进行第1次追肥,施尿素和氯化钾各112.5-150.0kg/hm2,插秧后15〜20d第2次追肥,施尿素、氯化钾各75kg/hm2o在剑叶露尖至展开时增施穗肥以增加穗粒,一般施尿素75kg/hm2.氧化钾10kg/hm2o齐穗后用磷酸二氢钾2.25kg/hm2+尿素3.75kg/hm2对水900kg/hm2叶面喷施,期间也可适当增施植物生长调节剂。2.4合理灌溉该品种根系发达,根部发育好坏会直接影响其生长,故应掌
6、握湿润灌溉,避免长期深灌,以利于根系发育。可于栽后7〜14d放干田水沉实田1次。采用浅水干湿交替灌溉,促进分藥。有效分藥终止期(全田总苗数达到225万株/hm2左右)开始排水晒田、搁田,做到分次轻搁[4]。孕穗至抽穗期薄水养胎,以增加总粒数。由于甬优9号灌浆期比其他品种明显偏长,宜干湿交替灌溉,养根保叶,以利于籽粒灌浆饱满,使千粒重达到26g以上的目标。直至收割前5d方可断水。2.5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直接关系到植株的健康状况,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穗数、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主要经济性状,由此可见,病虫害防治是获得中高产水平必须把握的环节。根据田间病虫发纶情况和
7、预测预报,釆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防治策略上要求通过改善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管水,以降低病虫危害的机率。前期重点抓好稻蓟马和稻飞虱的防治,屮后期重点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及螟虫、飞虱。3参考文献[1]杜如伟,张权芳,陈春华,等.晚稻甬优9号在富阳的试种表现及栽培要点[J]・浙江农业科学,2008(2):194-195.[2]林帮辉,雷枝彬.杂交晚粳甬优6号特征特性及超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11.[3]朱德峰•超级稻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4]邹应斌,敖和军,王淑红,等•超级稻“三定”栽培法研究I
8、概念与理论依据[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