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464524
大小:6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15
《体制性约束与积极财政政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体制性约束、扩张性政策与政策效果异化兼论此轮政策调控的后续影响及中国经济前景吕炜摘要:十年间,同样两次以扩张为导向的政策调控效果不尽相同,新一轮调控过后出现的通胀持续高位运行、部分领域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加重、结构性失衡加剧等诸多问题,昭示着中国经济体制环境在十年间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通过对比两次调控政策的效果差异,分析了中国十年来的体制环境变化情况,并进而剖析了这种变化背后的深层体制根源,以此试图解读中国经济问题的本质及各种经济问题出现的体制必然。基于这种分析思路,本文进一步考察了此轮政策调控对中国经济
2、可能产出的后续影响以及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并在体制层面提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一、引言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过去三年有余,屮国政府为应对危机而岀台的,以4万亿投资和信贷宽松为特征的扩张性政策,也在过去三年间逐步显现其政策效力和后续影响。木质上看,此轮宏观调控采用了与1998年类似的政策思路和方式,遵循了凯恩斯主义的相机决策的宏观调控模式。由于十年前的调控政策,在应对通缩、稳定经济、促进增长方血収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人们普遍対于此次调控实现保增长、稳经济的政策目标没有太多疑虑。但与Z相反
3、,在此次调控政策实施Z初,也冇学者对此次调控的方式和力度提出了质疑,并对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表示了担心。①三年來的经济运行实践表明,小国经济的总体走势基本验证了人们最初的猜想。一方面中国经济在强大的扩张性政策支持下,在全球应对危机中率先实现了经济回暧,并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从这一角度看,此次扩张性调控基本实现了政府的预期政策目标,是值得肯定的。而另一方面,在4万亿投资与宽松信贷政策的双重作川卜S屮国经济开始出现了调控政策的诸多负面效应。如通胀持续高位运行、部分领域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加重、结构性失衡加剧
4、等问题,开始困扰中国经济。从通胀方面看,2011年第二季度CPI持续上涨,6月份已到达6.4%,表明通胀压力持续加大。从产能过剩方面看,产能过剩已开始由商品领域向基础设施领域转移,据媒体调杳,部分高铁线路空廉率高达70%,②表明我国基础设施在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后,部分领域已开始呈现相对饱和状态。从地方债务方而看,为落实4万亿投资计划,地方政府人量举债进行投资建设,目前地方债务总和已超过10万亿,地方财政潜在风险在不断积聚。从结构性失衡方面看,消费需求受到收入分配改革滞后、民生保障建设缓慢、通胀加剧的影响,
5、短期内投资消费失衡的结构进一•步恶化。这些情况使得中国下一•阶段的宏观政策选择血临两难选择。放弃扩张性政策可能出现经济再次探底的风险,因为在外部需求依然疲弱,内部消费潜能提前透支的背景下③,没有扩张性政策支持,中国经济下滑的风险依然存在。而继续实施扩张性政策,则无疑会加剧当询②引自《东方早报》2011-08-1报道。③“家电卜•乡”「以III换新”等消费刺激政策,在短期刺激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一定程度透支了未來的消费潜能。而关键问题在于,山于收入分配改革与民生保障建设的举步维艰,使得屮国居民的消费能力没冇
6、得到有效提高。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流动性过剩导致的价格上涨,以及低效投资和产能过剩,显然均不利于屮国经济的长期平稳发展。因此近一时期以来,中国的宏观政策导向不得不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中间路线,只得在不放弃扩张性政策的前提下,乂不断采取微调政策限制信贷投放和控制政府投资规模。在这种背呆下,经济卜•滑风险与扩张性政策负面效应的叠加出现,无疑加人了当前宏观调控的难度,同时也让人们开始反思此伦调控政策的效果,并重新审视中国在危机爆发以来走过的调控历程。面对此种形势,本文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
7、考的。一是相较于1998年的政策实践,此轮扩张性调控政策的负血效应为何尤为显著;二是哪些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十年间两次相同政策的差异化效果,I•年间中国的经济体制环境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三是这种体制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体制约束岀现的制度根源是什么;四是在现有体制环境卜,此伦调控政策还会对中国经济带來哪些后续影响,而我们需要做哪些询瞻性的思考和女排。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少解答,有助于我们冷静看待和认知中国经济的宏观形势,对于正确显著我国下—•阶段的宏观政策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体制环境变化与政策效果差异与1
8、998年的调控政策相比,此次宏观调控政府基本采用了相类似扩张性政策工貝,但政策效果却出现了较大差界。Ai1998年不同的是,本轮调控政策在实现稳定经济运行、恢复经济增长的同时,还伴生出现了通胀压力加人、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加重以及结构失衡加剧等负面彫响。这如同一个病人在服下医牛开岀的药方后,第一次疗效很好且没有显著不良反应;而第二次则在对于主耍病症产生显著疗效的同时,却产生了较多的“副作用”。按照—•般的逻辑,既然病症类似、药方相同,那么疗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