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447825
大小:32.1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5
《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第2单元专题07诗三首必修2(练)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七课诗三首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诗。B.《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十分突出,独特的抒情艺术风格,使这些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行行重行行》即出于此。C.《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抒情苍凉悲壮。D.《归园CD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汉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山水山园”诗风的开创者。阅读曹操《短歌行》,回答后
2、面问题。2.下列句中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慨当以慷(没有实际意义。以:而。)B.唯有杜康(这里指代洒。)C.鼓瑟吹笙(弹奏)D.枉用相存(白白地)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A.“譬如”两句是说人生犹如朝露一样短暂,逝去的日子不必再提,忧苦也正一天天地增多。B.“青青”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C.“山不”两句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D.“周公”两句是诗人借用周公三次吐哺的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4.对这
3、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是曹操晚年所作,表现出诗人渴望得到贤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B.“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C.“山不厌高”以下四句,诗人以借代和引用手法,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得到贤才、统一天下的雄心。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屮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古代诗歌阅读(6分)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上灰。老骥伏扌历,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
4、,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老骥伏栃,志在千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3分)阅读下而这首古诗,完成后面题目。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3.诗中两次出现“相去”,是否显得重复?为什么?(5分)&古人在评价诗歌时常有“诗眼”之说,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请指明“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己
5、晚”两句诗中的“诗眼”各是什么?并简耍说明原因。(6分)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现在有不少历史学家把陶渊明也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争斗权谋的无果和无聊看得很透,这一点与魏晋名士是基本一致的。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我们发觉他可能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都邑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
6、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悽悽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
7、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照理,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
8、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