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文科(新课标)

2013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文科(新课标)

ID:42433572

大小:348.00 KB

页数:47页

时间:2019-09-15

上传者:asd881529
2013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文科(新课标)_第1页
2013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文科(新课标)_第2页
2013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文科(新课标)_第3页
2013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文科(新课标)_第4页
2013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文科(新课标)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3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文科(新课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13年高考考试大纲-文科(新课标版)2013/3/1846 2013年高考考试大纲-语文(新课标版)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核目标与要求2013年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Ⅲ.考试内容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46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必考内容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 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6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4.鉴赏评价 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三)语言文字运用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1.识记 A(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2.表达应用 E(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3)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四)写作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表达运用 E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1.基础等级(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6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2.发展等级(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选考内容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1.分析综合 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 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46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1.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 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46 2013年高考文科数考试大纲(新课标)I.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己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Ⅱ.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搞好总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1和系列4的内容,确定文史类高考数学科考试内容。数学科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主要基础学科的作用,要考察考生对中学的基础知、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要考查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要考察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知识要求知识是指《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脸)》(以卜简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1和系列4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期、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还包括按照一定程序与步孩进行运其。处理数据、绘制图表等基本技能.各部分知识的整体要求及其定位参照《课程标准》相应模块的有关说明对知识的要求依次是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和认识它.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了解,知道、识别,模仿,会求、会解等.(2)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知道知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对所列知识做正确的描述说明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对有关问题进行比较、判别、讨论,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想象。比较、判断,初步应用等。(3)掌握:要求能够对所列的知识内容进行推导证明,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并且加以解决。这一层次所涉及的主要行为动词有:掌握、导出、分析.推导、证明.研究、讨论、运用、解决问题等.2.能力要求能力是指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46 (1)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作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会运用图形与图表等手段形象地揭示问题的本质.空间想象能力是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识图、画图和对图形的想象能力.识图是指观察研究所给图形几何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图是指将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以及对图形添加辅助图形或对图形进行各种变换;对图形的想象主要包括有图想图和无图想图两种,是空间想象能力高层次的标志.(2)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是指舍弃事物非本质的属性,揭示其本质的属性;该开始至把仅仅属于某一类对象的共同属性区分出来的思维过程.抽象和概括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抽象就不可能有概括,而概括必须在抽象的基础上得出某种观点或某个结论.抽象概括能力是对具体的、生动的实例,在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从给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能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或做出新的判断.(3)推理论证能力: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论证是由已有的正确的前提到被论证的结论的一连串的推理过程.推理既包括演绎推理.也包括合情推理;论证方法既包括按形式划分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也包括按思考方法划分的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一般运用合情推理进行猜想,再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证明。中学数学的推理论证能力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获得的正确数学命题,论证某一数学明天真实性的初步的推理能力。(4)运算求解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运算求解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运算包括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辨变形,对几何图形和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包括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5)数据处理能力: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做出判断.数据处理能力主要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教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胜.(6)应用意识: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能应用香港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和说明,应用的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7)创新意识:能发现问越、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测、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高。3.个性品质要求个性品质是指考生个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的思维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4.考查要求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各部分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要善于从本质上抓住这些联系,进而通过分类、梳理、综合,构建数学试卷的框架结构。(1)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对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迫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处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46 (2)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考查时必须要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考查,反映考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程度.(3)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义”,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现对知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检测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中去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潜能。对能力的考查要全面,强阅综合性、应用性.并要切合考生实际对推理论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考查贯穿于全卷,是考查的重点.强调其科学性、严谨性、抽象性;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的互相转化上;对运算求解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算法和推理的考查.考查以代数运算为主;对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运用概率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对应用意识的考查主要采用解决应用问题的形式。命题时要坚持“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的原则,试题设计要切合中学教材教学的实际和考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实践经验,使教学应用问题的难度符合考生的水平。(5)对创新意识的考查是对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在考试中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构造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多样化,体现思维的发散性;精心设计考查数学主体内容,体现数学素质的试题;也要有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试题以及研究型、探索型、开放型、等类型的试题。数学科的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城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现实性,重试题间的层次性,合理调控综合程度,坚持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努力实现全面考查综合数学素养的要求。二、考试范围与要求本部分包括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必考内容为《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和选修系列Ⅰ的内容;选考内容为《课程标准》的选修系列4的“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等3个专题。(一)必考内容与要求1.集合(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①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②能用自然语育、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①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写空集的含义.(3)集合的基本运算①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②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③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2.函胜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效Ⅰ(指致函做、对数函致、幂函数)(1)函数①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②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③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④46 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⑤会运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2)指数函数①了解指数函数模型实际背景.②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③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掌握指数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 点.④知道指数函数足一类重要的函数数模型.(3)对数函数①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了解对数在简化运算中的作用。②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掌握对函数图像通过的特殊点.③知道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④了解指数函y=ax与对函数y=logwx互为反函数(a<0.且a≠1).(4)冥函数①了解冥函数的概念②结合函数的图像,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5)函数与方程①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了解函的零点与方程根的关系,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②根据其体函数的图像,能够用二分法求相性方程的近似解(6)函数模型及其应用①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冥函数的增长特长,知道直线上升,指数增长,对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②了解函数模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冥函数、分段函数等在社会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3.立体几何初步①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物体的结构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校拄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体,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③会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两种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说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46 ④会画某些建筑物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做严格要求).⑤了解球、棱柱、棱雄、台的我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工关系①理解空间直先、平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此平面内。.公理2: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此平面内。.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店的公共直线。.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定理:空间中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②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理解以下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理解以下性质定理,并能够证明[来源:学科网ZXXK].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定理:空间中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②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经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和该直线平行.·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相互平行.·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而垂直.③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4.平面解析几何初步(1)直线与方程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确定直线位置的集合要素。②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③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④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⑤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46 ⑥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2)圆与方程①掌握确定圆的几何要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②能根据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根据给定两个圆的方程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③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④初步了解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3)空间直角坐标系①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表示点的位置。②会推导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5.算法初步(1算法的含义、程序框图①了解算法的含义.了解算法的思想.②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脱序、条件分支、循环(2)落本算法语句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语句、物出语句、从位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的含义.6.统计(1)随机抽样①现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②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让从总体中抽取样本;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2)用样本估计总体①了解分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频率分布表.会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②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数据标准差.③能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给出合理的解释。④会用样本的领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⑤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变量的相关性①会作两个有关联变t的数据的散点图.会利川放点图认识变最问的相关关系.②了解最小二乘法的思坦,能报据给出的线性问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7.概率(1)事件与概率①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不稳定性,了解概率的意义.了解奴率与概率的区别.②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2)古典概型①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②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反事发生的概率.(3)随机数与几何概型①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②了解几何概型的意义8.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1)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46 ①了解任意角的概念。②了解弧度制的概念,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2)三角函数①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②能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导出的正弦、余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能画出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③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区间[0.27π]上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与χ轴的交点等).理解正切函数在区间内的单调性。④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⑤了解函数y=Asin(ωχ+ψ)的物理愈义:能画出y=Asin(ωχ+ψ)的图像,了解参数A、ω、ψ对函数图像的变化影响。⑥了解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9.平面向.(I)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①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②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理解两个向量相等的含义.③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2)向量的线性运算①掌握向量加法、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②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及其几何意义。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③了解向量运算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①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②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③会用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④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①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②了解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③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④能运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5)向量的应用①会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②会用向量方法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与其他一些实际问题.10.三角恒等变换(1)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①会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46 ②能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差的正弦、正切公式.③能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导出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2)简单的三角值那变换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包括异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但对这三组公式不要求记忆).II.解三角形(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2)应用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侧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12.数列(1)数列的概念和简单表示法①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列表、图像、通项公式)。②了解数列是自变量位正整数的一类函数。(2)等差数列、等比数列①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②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③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④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来源:Z,xx,k.Com]13.不等式(I)不等关系了解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2)一元二次不等式①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②通过函数图像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的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③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会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①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②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川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③会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4)基本不等式:①了解签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14.常用逻辑用语(1)命题及其关系①理解命题的概念②了解“若p,则q”形式的命题及其逆命题、否命题与你否命题,会分析四中命题的相互关系。46 ③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①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②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15.圆锥曲线与方程①了解圆锥曲线的实际背景,了解圈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②掌握椭圆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几何性质.③了解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们的简单几何性质.④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⑤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16.导数及其应用(1)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①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最②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2)导数的运算①能根据导数定义求函数y=C(C为常数),y=x,y=,y=的导数。②能利用下面给出的基本初等函效的导数公式和异数的四则运算法则求简单函数的导数..常见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C)=0(C为常数);=n,nN.;=cosx;=-sinx;[来源:Zxxk.Com]=;=lna(a>0,且a1);=;=(a>0,且a1).常用的导数运算法则:法则1:法则2:法则3:(3):导数在研究函致中的应用①了解函数单调性和份数的关系;能利川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其中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46 了解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会用导数求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其中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会求闭区间上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其中多项式函数一般不超过三次)。(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会利用导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17.统计案例了解下列一些常见的统计方法,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1)独立性检验了解独立性检验(只要求2*2列联表)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2)回归解析了解回归解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其简单应用。18.推理与证明(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①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②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③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3)直接证明也间接证明①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②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19.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1)复数的概念①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②理解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③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2)复数的四则算法①会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②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20.框图(1)流程图①了解程序框图。②了解工序流程图(即统筹图)。③能绘制简单实际问题的流程图,了解流程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2)结构图①了解结构图②会运用结构图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二)选考内容与要求1.几何证明选讲(1)了解平行线截割定理,会证明并应用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2)会证明并应用圆周角定理、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3)会证明并应用相交弦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切割线定理。46 (4)了解平行投影的含义,通过圆柱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了解平行投影;会证明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是椭圆(特殊情形是圆)。(5)了解下面的定理。定理:在空间中,取直线L为轴,与直线L’与L相交于点O,其夹角为α,L’围绕L旋转得到以O为顶点,L’为母线的圆锥面,任取平面π,若它与L轴交角为β(π与L平行,记β=0),则:①β>α,平面π与圆锥的交线为椭圆。②β=α,平面π与圆锥的交线为抛物线。③β<α,平面π与圆锥的交线为双曲线。(6)会利用丹迪林(Dandelin)双球(如右图所示,这两个球位于椭圆的内部,一个位于平面π的上方,一个位于平面π的下方,并且与平面π及圆锥面均相切,其切点分别为F,E)证明上述定理①的情形:当β>α,平面π与圆锥的交线为椭圆。(图中上、下两球与圆锥面相切的切点分别为点B和点C,线段BC与平面π相交于点A。)(7)会证明以下结果:①在(6)中,一个丹迪林球与圆锥面的交线为一个圆,并与圆锥的底面平行。记这个圆所在平面为π’.②如果平面π与平面π’的交线为m,在(5)①中椭圆上任取一点A,改丹迪林球与平面π的切点为F,则点A到点F的距离与点A到直线m的距离比是小于1的常熟e(称点F为这个椭圆的焦点,直线m为椭圆的准线,常数e为离心率)。(8)了解定理(5)③中的证明,了解党β无限接近α时,平面π的极限结果。2.坐标系与参数方程(1)坐标系①理解坐标系的作用②了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伸缩变换作用下平面图形的变换情况。③能在极坐标系中用极坐标表示点的位置,理解在极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点的位置的区别,能进行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④能在极坐标系中给出简单图形的方程。通过比较这些图形在极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中的方程,理解用方程表示平面图片时选择适当坐标系的意义。⑤了解注坐标系、球坐标系中表示空间中点的位置的方法,并与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相比较,了解它们的区别。(2)参数方程①了解参数方程,了解参数的意义。46 ②能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直线、圆与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③了解平摆线、渐开线的生成过程,并能推导出它们的参数方程。④了解其他摆线的生成过程,了解摆线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摆线在表示行星运动轨道中的作用。3.不等式选讲(1)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能利用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证明以下不等式:①|a+b|<=|a|+|b|.②|a-b|≤|a-c|+|c-b|.③会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解以下类型的不等式:|ax+b|≤c;|ax+b|≥c;|x-a|+|x-b|≥c.(2)了解下列柯西不等式的几种不同形式,理解它们的几何意义并会证明.①柯西不等式的向量形式:lαl·|β|≥|a·β|.②(a2+b2)(c2+d2)≥(ac+bd)2.[来源:学科网ZXXK]③(此不等式通常称为平面三角不等式.)(3)用参数配方法讨论柯西不等式的一般情形:(4)会用向量递归方法讨论排序不等式.(5)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使用范围,会用故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问题.(6)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贝努利不等式(1+x)n>1+nx(x>-1,x≠0,n为大于1的正整数),了解当n为大于1的实数时贝努利不等式也成立。(7)会用上述不等式证明一些简单问题,能够利川平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求一些特定函数的极值.(8)了解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放缩法.[来源:Z.xx.k.Com]2013年高考考试大纲(新课标):英语46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Ⅱ考试内容和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确定本学科考试内容。  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语言知识  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基础知识以及所学功能意念和话题(见附录1—附录5),要求词汇量为3500左右。(注:各省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考试说明》中对词汇量进行适当调整,但不得低于2000个单词;同时,应制订计划,在一定时间内分期、分批增加至3500个单词。)  二、语言运用  1.听力  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和要义;  (2)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  (3)对所听内容作出推断;  (4)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2.阅读  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和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  (4)作出判断和推理;  (5)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6)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3.写作  要求考生根据题示进行书面表达。考生应能:  (1)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  (2)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4.口语  要求考生根据题示进行口头表达。考生应能:  (1)询问或传递事实性信息,表达意思和想法;  (2)做到语音、语调自然;  (3)做到语言运用得体;  (4)使用有效的交际策略。  附录1语音项目表  1.基本读音  (1)26个字母的读音46   (2)元音字母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3)元音字母在轻读音节中的读音  (4)元音字母组合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5)常见的元音字母组合在轻读音节中的读音  (6)辅音字母组合的读音  (7)辅音连缀的读音  (8)成节音的读音  2.重音  (1)单词重音  (2)句子重音  3.读音的变化  (1)连读  (2)失去爆破  (3)弱读  (4)同化  4.语调与节奏  (1)意群与停顿  (2)语调  (3)节奏  5.语音、语调、重音、节奏等在口语交流中的运用  6.朗读和演讲中的语音技巧  7.主要英语国家的英语语音差异  附录2语法项目表  1.名词  (1)可数名词及其单复数  (2)不可数名词  (3)专用名词  (4)名词所有格  2.代词  (1)人称代词  (2)物主代词  (3)反身代词  (4)指示代词  (5)不定代词  (6)疑问代词  3.数词  (1)基数词  (2)序数词  4.介词和介词短语  5.连词  6.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  7.副词(比较级和最高级)  8.冠词  9.动词46   (1)动词的基本形式  (2)系动词  (3)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4)助动词  (5)情态动词  10.时态  (1)一般现在时  (2)一般过去时  (3)一般将来时  (4)现在进行时  (5)过去进行时  (6)过去将来时  (7)将来进行时  (8)现在完成时  (9)过去完成时  (10)现在完成进行时  11.被动语态  12.非谓语动词  (1)动词不定式  (2)动词的-ing形式  (3)动词的-ed形式  13.构词法  (1)合成法  (2)派生法  (3)转化法  (4)缩写和简写  14.句子种类  (1)陈述句  (2)疑问句  (3)祈使句  (4)感叹句  15.句子成分  (1)主语  (2)谓语  (3)表语  (4)宾语  (5)定语  (6)状语  (7)补语  16.简单句的基本句型  17.主谓一致  18.并列复合句  19.主从复合句  (1)宾语从句46   (2)状语从句  (3)定语从句  (4)主语从句  (5)表语从句  20.间接引语  21.省略  22.倒装  23.强调  24.虚拟语气 附录3功能意念项目表  1.社会交往(SocialCommunications)  (1)问候(Greetings)  (2)介绍(Introduction)  (3)告别(Farewells)  (4)感谢(Thanks)  (5)道歉(Apologies)  (6)邀请(Invitation)  (7)请求允许(Askingforpermission)  (8)祝愿和祝贺(Expressingwishesandcongratulations)  (9)提供帮助(Offeringhelp)  (10)接受和拒绝(Acceptanceandrefusal)  (11)约会(Makingappointments)  (12)打电话(Makingtelephonecalls)  (13)就餐(Havingmeals)  (14)就医(Seeingthedoctor)  (15)购物(Shopping)  (16)问路(Askingtheway)  (17)谈论天气(Talkingaboutweather)  (18)语言交际困难(Languagedifficultiesincommunication)  (19)提醒注意(Reminding)  (20)警告和禁止(Warningandprohibition)  (21)劝告(Advice)  (22)建议(Suggestions)  2.态度(Attitudes)  (23)同意和不同意(Agreementanddisagreement)  (24)喜欢和不喜欢(Likesanddislikes)  (25)肯定和不肯定(Certaintyanduncertainty)  (26)可能和不可能(Possibilityandimpossibility)  (27)能够和不能够(Abilityandinability)  (28)偏爱和优先选择(Preference)  (29)意愿和打算(Intentionsandplans)  (30)希望和愿望(Hopesandwishes)  (31)表扬和鼓励(Praiseandencouragement)46   (32)责备和抱怨(Blameandcomplaint)  (33)冷淡(Indifference)  (34)判断与评价(Judgementandevaluation)  3.情感(Emotions)  (35)高兴(Happiness)  (36)惊奇(Surprise)  (37)忧虑(Worries)  (38)安慰(Reassurance)  (39)满意(Satisfaction)  (40)遗憾(Regret)  (41)同情(Sympathy)  (42)恐惧(Fear)  (43)愤怒(Anger)  4.时间(Time)  (44)时刻(Pointoftime)  (45)时段(Duration)  (46)频度(Frequency)  (47)时序(Sequence)  5.空间(Space)  (48)位置(Position)  (49)方向(Direction)  (50)距离(Distance)  6.存在(Existence)  (51)存在与不存在(ExistenceandNon-existence)  7.特征(Features)  (52)形状(Shape)  (53)颜色(Colour)  (54)材料(Material)  (55)价格(Price)  (56)规格(Size)  (57)年龄(Age)  8.计量(Measurement)  (58)长度(Length)  (59)宽度(Width)  (60)高度(Height)  (61)数量(Number)  9.比较(Comparison)  (62)同级比较(Equalcomparison)  (63)差别比较(Comparativeandsuperlative)  (64)相似和差别(Similarityanddifference)  10.逻辑关系(Logicalrelations)  (65)原因和结果(Causeandeffect)  (66)目的(Purpose)  11.职业(Occupations)46   (67)工作(Jobs)  (68)单位(Employer) 附录4话题项目表  1.个人情况(Personalinformation)  2.家庭、朋友与周围的人(Family,friendsandpeoplearound)  3.周围的环境(Personalenvironments)  4.日常活动(Dailyroutines)  5.学校生活(Schoollife)  6.兴趣与爱好(Interestsandhobbies)  7.个人感情(Emotions)  8.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  9.计划与愿望(Plansandintentions)  10.节假日活动(Festivals,holidaysandcelebrations)  11.购物(Shopping)  12.饮食(Foodanddrink)  13.健康(Health)  14.天气(Weather)  15.文娱与体育(Entertainmentandsports)  16.旅游和交通(Travelandtransport)  17.语言学习(Languagelearning)  18.自然(Nature)  19.世界与环境(Theworldandtheenvironment)  20.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Popularscienceandmonderntechnology)  21.热点话题(Topicalissues)  22.历史与地理(Historyandgeography)23.社会(Society)24.文学与艺术(Literatureandart)附录5词汇表(略)2013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政治(新课标)46 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Ⅲ.考试内容及题型示例政治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的政治科部分。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所谓信息,即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对信息的理解。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因而更明显地表现出个体的思维能力。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代,这种捕捉新信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凸显出重要性。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准,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信息获取的路径较之学习更为宽广,其目的除丰富社会体验、文化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信息传递的内容,准确地分析事物的实质,判断事物的发展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考生对试题案例所提供信息的提炼和整理。高考命题从注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发,会不断地引人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涵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求考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首先,某些问题的答案就自然地隐含在试题的文字表述之中。其次,试题设计的思路也往往包含在题目的行文之中,通过审题,了解命题的意图,有助于准确把握试题的脉络。考生回答问题时必须明确试题要求回答的方向与内容。试题均有一定的要求与指向,考生不能抛开试题的要求而随意回答。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46 从试题的呈现方式看,主要有文字和图表两类。图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柱形图、扇形图、统计表,还包括漫画等。图表的特点有其直观的一面,例如,表格中的数据只需横向或纵向比较就可以得到数据的发展趋势;图表的特点也有其复杂的一面,例如,表格略去了其他陈述性文字,仅保留抽象的数据,则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就需要考生进一步去发掘。在当前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图表、数据往往用于表现形势、环境、资源、产业、事物发展的过程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图表能够得到更为直观、系统的体现,能够帮助人们历史地、全面地观察事物的演变,所以现在被人们广泛使用。在解释这些图表的时候,主要是要学会判断图表所呈现的事物;其次,要进一步发掘信息价值,找寻图表所列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说到底就是要能够用图表、数据来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律或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3.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在对试题进行通读、理解之后,必须对试题的所有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对不同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整合。试题围绕某个主题通过一定的背景材料构建新的情境。背景材料中一般会包括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但是背景材料在为主题服务的同时,并不是一次性地、集中地将问题的各个要点全部展现出来,试题的设计由于形式的多样化而使主题的要点分散于各个数据、图表或文字之间,需要从中提炼、整合,形成完整的观点或认识。(二)调动和运用知识所谓调动知识,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因而这一能力目标既检测受试者的思维速度与品质以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又是对学习意义的深化。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目的。要能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解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但考生解答问题时所需调动和运用的知识并非是完全可以照搬已有知识储备的。试题所设置的新的情境、提出的新的问题要求考生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甄选出已存储的、相关的知识,将它重现和再认,并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将之运用在特殊的要求中。1.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作出必要的判断所谓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问题主要是指运用知识的准确性问题。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对于不同的问题用相对应的知识来说明。倘若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的情境、要求等不相符合,或者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答非所问,则对问题的回答就是无意义的。第二,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要求相对应时,也应满足知识体系上的科学性。这能反映考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和掌握知识是否扎实。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非选择题部分,政治科考试在涉及问题时由于表述的不同所要求考生回答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例如,设问中的要求有“是什么”、46 “为什么”、“怎么样”的差别,“为什么”、“怎么样”的问法,更多地强调把重点放在如何运用知识上。这也就要求考生在认识和说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这些差别,有针对性地调动知识,判断并回答问题。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以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以及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作为情境材料呈现在试题中,是政治高考命题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政治科高考除了要求考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课本知识外,还要求考生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来回答问题。3.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考生不仅要能够调动和运用课本以及重大时事等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解答问题,而且要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累的各方面知识所形成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如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等,考生检索知识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准确地调动和运用知识。(三)描述和阐释事物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阐释事物即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事物”在考试时往往是题目的具体要求或任务。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的准确、简洁;而阐释事物的能力则是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表现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政治学科术语予以叙述。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中学政治教学,绝大部分知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形态呈现。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是中学政治教学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求。2.能够利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理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1)所谓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就是在考察事物的特征时,加入时间的因素,即着眼于事物发展变化本身与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条件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这种变化的规律性及意义等。所谓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观察和分析问题。(2)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象描述的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和表面特征。本质指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要学会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现象,更要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3.综合阐述或评论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对于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阐述和评论,不仅局限在某一模块的角度,还要注重政治学科中几个模块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种知识的综合,使知识体系本身得到充实和扩展,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四)论证和探究问题46 论证在逻辑学中的含义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而当这一过程在考试形式中出现,则主要表现为回答问题或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务时论述和证明的能力。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第二,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探究,即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探究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考试过程中,探究实质上表现为一种态度,是对未知知识研究的欲望,或对某些结论勇于提出新的假设。考试题目设置的情境往往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也可能是考生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反映出考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而且能够从侧面反映出考生追求真理、遇到困难不放弃、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是高考政治科考试测量的重要能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体系的驾驭能力,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水平,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探究态度是体现考生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1.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这一要求是根据新课程培养目标提出来的。考查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考查考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考查考生自己获得知识、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素质,考查考生对各种知识的迁移、整合和创新运用的能力,考查考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2.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和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针对试题设置的具体情境,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中得出多方面的要点,然后从这些要点中筛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的结论,是考生实际掌握、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也是考生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3.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所谓顺畅的语言,是指回答问题组织答案时要立论明确,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准确描述思想政治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基本观点等;能够准确运用相关的学科术语,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方面的有关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做出客观的叙述或说明。所谓清晰的层次,就是组织答案的用语必须准确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笼统含糊。所谓正确的逻辑,就是在组织答案时考虑上下文之间的逻辑性,并有清晰的层次。  二、考试内容和范围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一)货币1.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46 金属货币与纸币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二)价格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三)消费1.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四)生产与经济制度1.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发展生产的意义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五)企业与劳动者1.生产的微观主体一一企业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2.劳动者劳动与就业劳动光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46 维护劳动者权益(六)投资与融资1.商业银行利息、利率与本金储蓄存款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2.投资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股票债券商业保险3.融资(七)个人收入的分配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八)国家收入的分配1.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收支平衡2.财政的作用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整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九)征税与纳税1.税收及其种类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税收的作用2.依法纳税纳税人负税人依法纳税(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6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市场与计划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十一)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要求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十二)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一)公民的政治生活1.我国的国家性质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46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二)我国的政府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政府的作用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我国行政监督体系3.政府的权威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民代表的产生人民代表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2.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宗教政策(四)当代国际社会1.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46 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一)文化与生活1.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二)文化传承与创新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灿烂的中华文化4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走进文化生活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46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10.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46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7.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6.人生价值价值和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46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的实现方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第五部分 时事政治(一)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2013年新课标历史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46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实验省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选考的模块和专题。必考内容  古代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6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5.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4)新民主主义革命  (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46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46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选考内容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5.欧洲的宗教改革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7.俄国农奴制改革  8.明治维新  9.戊戌变法 选考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1)洛克  (2)卢梭  2.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1)大抗议书  (2)内战  3.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1)《独立宣言》  (2)《人权宣言》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1)法国大革命  (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5.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46   (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6.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1)宪章运动  (2)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选考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3)"非战公约"  (4)国际联盟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4)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2)中东战争  (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4)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秦始皇  (2)唐太宗  (3)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克伦威尔  (2)华盛顿  (3)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46   (1)孙中山  (2)甘地  (3)凯末尔  5.无产阶级革命家  (1)马克思、恩格斯  (2)列宁  (3)毛泽东、邓小平  6.杰出的科学家  (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2)牛顿、爱因斯坦选考五探索历史的奥秘  1.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2.人类起源之谜  3.二里头文化  4.三星堆遗址  5.米诺斯宫殿遗址  6.玛雅文明  7.大津巴布韦遗址选考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1)"世界遗产公约"  (2)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2.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1)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2)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  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产  (1)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  (2)奥林匹克遗址群  (3)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1)佛罗伦萨  (2)圣彼得大教堂  5.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1)秦始皇陵兵马俑  (2)万里长城  (3)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4)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5)昆曲  6.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  (1)塞内加尔的戈雷岛(2)奥斯威辛集中营2013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新课标)46 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Ⅱ考试内容一、考核目标和要求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接货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3.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一、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察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要求。必考内容第一部自然地理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及更圈层的主要特点。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46 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大气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换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第一部人文地理1.人口与城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46 1.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数字地球的含义。选考内容选考一旅游地理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1)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2)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4.旅游与区域发展(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选考二自然灾害与防治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3.自然灾害与环境(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防灾与减灾(1)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2)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选考三环境保护1.环境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46 1.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2.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3.环境污染与防治(1)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2)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4.环境管理(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4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