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ID:42425233

大小:7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4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_第1页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_第2页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_第3页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_第4页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数学课堂教学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

2、,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一一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形似启发式教学,实则为

3、“教师牵着学生,按教师事先设计的讲授程序”所进行的接受性学习。所问问题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由浅入深,所设计的问题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过程的发问,都力求做到“把问题定位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教师通过对问题的引申、变化,引起学生新的认知冲突,将对问题的讨论层层引向深入,重点突出、分析到位,实现预期冃标。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例如,《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开始的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先给出一

4、张姚明的图片。(此时学生的兴趣来啦!)师:姚明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们要向他学习!大家都知道姚明的投篮非常精准!为什么呢?生:天赋、身高!生:勤奋练习!(再给出两张姚明的图片)生:与投篮时的弧线有关!生:这弧线是抛物线!师:对!姚明有许多优越的先天条件,同时好的技术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今天我们就着手研究这个内容。(进而引出本节研究的课题: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学情预设】学生被教师设置的情景所吸引,学习的热情高涨。【设计意图】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会拓宽学生思路,尊重学生的生命活动,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大大提高教学效率。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

5、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例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开始,设置了“棋盘上的数学”: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

6、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学情预设】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即新奇,又兴奋。他们很想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教师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1+2+22+25……+2"【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学半的兴趣,挑起学&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进而提出了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到学习。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吋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

7、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屮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

8、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