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2新课标版高考化学题库考点5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考点5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一、选择题1.(2012·北京高考·9)已知33As、35Br位于同一周期,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As>Cl>PB.热稳定性:HCl>AsH3>HBrC.还原性:As3->S2->Cl-D.酸性:H3AsO4>H2SO4>H3PO4【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明确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2)掌握金属性、非金属性强
2、弱的判断依据。(3)单质的还原性(氧化性)越强,对应简单阳离子(阴离子)的氧化性(还原性)越弱。【解析】选C。题中所涉及元素在周期表中有如下位置:A项,原子半径As>P>Cl,A项错误;B项,氧化性Cl>Br>As,热稳定性:HCl>HBr>AsH3,B项错误;C项,氧化性Cl>S>(P)>As,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As3->S2->Cl-,C项正确;D项,氧化性S>P>As,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是H2SO4>H3PO4>H3AsO4,D项错误。2.(2012·福建高考·8)短周期元素R、T
3、、Q、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R>Q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Q>RD.含T的盐溶液一定显酸性【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先找出突破口,然后根据它们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判断各元素是什么,结合选项综合判断。本题的突破口是“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解析】选D。短周期元素中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的元素是H、Be和Al,根据T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它只能是第3周期的
4、Al,据此可以判断出其他元素如表所示:R(N)T(Al)Q(Si)[来源:学&科&网]W(S)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和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氮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的强,所以NH3比SiH4稳定,A选项正确;硫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的强,所以H2SO4比H2SiO3的酸性强,B选项正确;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所以原子半径:Al>Si>P,同一主族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原子半径:P>N,即Al>Si>P>N,C选项正确;若是弱酸的铝盐溶液,由于铝离子水
5、解显酸性,弱酸根离子水解显碱性,所以无法确定最终溶液显什么性,D选项错误。3.(2012·广东高考·22)如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Z>Y>X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R>WC.WX3和水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D.Y和Z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应先根据图示找到突破口,然后一一推出各元素。从图示知:X为O,Y为Na,Z为Al,W为S,R为Cl。【解析】选B、D。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气态氢化物就越稳定,所以
6、HCl比H2S稳定,即B项正确;Y和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NaOH和Al(OH)3,因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所以D项正确;A项中应该是Y>Z>X,所以不正确;C项中硫酸为共价化合物,所以不正确。4.(2012·海南高考·9)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A.NH4Br的电子式:B.S2-的结构示意图:C.乙酸的分子式:CH3COOHD.原子核内有18个中子的氯原子Cl[来源:学科网ZXXK]【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注意以下几点:(1)离子化合
7、物的电子式在书写时,阴离子的电子式要用中括号;(2)有机物的分子式与结构简式在书写形式上的区别。【解析】选B、D。选项中溴离子的电子式书写错误;C项中书写的是乙酸分子的结构简式。二、非选择题5.(2012·福建高考·23)(1)元素M的离子与N所含电子数和质子数均相同,则M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硫酸铝溶液与过量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能证明Na2SO3溶液中存在S032-+H2OHS03-+OH-水解平衡的事实是 (填序号)。A.滴入酚酞试液变红,再加入H2SO4溶液后红色
8、褪去[来源:学§科§网]B.滴入酚酞试液变红,再加入氯水后红色褪去C.滴入酚酞试液变红,再加入BaCl2溶液后产生沉淀且红色褪去(4)元素X、Y在周期表中位于同一主族,化合物Cu2X和Cu2Y可发生如下转化(其中D是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Cu2X澄清溶液悬浊液Cu2Y(红色沉淀)①非金属性X Y(填“>”或“<”)。②Cu2Y与过量浓硝酸反应有红棕色气体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5)在恒容绝热(不与外界交换能量)条件下进行2A(g)+B(g)2C(g)+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