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229712
大小:69.5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09
《《敬业与乐业》集体备课记录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八年语文学科周教研集体备课记录时间2013、4、15第7次备课主讲人参加人内容第7课敬业与乐业教学目标理解、积累“征引、旁骛、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并积累重点语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学习论证方法。感受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重点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旨意。教学方法蔡林森教学模式练习作业完成相应的练习册具体内容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神奇教练米卢“态度决定一切”的论断,启迪的不仅是奋进中的中国足球
2、,在更大程度上引发的是人们对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深层思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板书文题、作者)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梁启超及演讲的特点。2、理解积累文章中重点的字词及名言警句。3、学习论证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4、感受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三、关于作者及文体1、多媒体显示“戊戌变法”和梁启超图片资料:具体内容 梁启超(
3、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
4、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2、演讲的基本知识 提示: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
5、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四、出示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疏解字词,并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看法的语句。2、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五、整理归纳1、文中表现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有: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
6、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1)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
7、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2、引导学生针对观点谈看法。六、再次出示自学提示学生再读全文,思考: (1)演讲开始,作者就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接下来,文中围绕主旨谈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 (2)演讲最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趣味”,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那么,你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3)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 (4)文
8、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解。 (5)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这种说法的意义。七、学生探究总结归纳(1)梁启超引用《礼记》和《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