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臂尾轮虫拥挤效应的初步研究【文献综述】

褶皱臂尾轮虫拥挤效应的初步研究【文献综述】

ID:422169

大小:66.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7-07-31

褶皱臂尾轮虫拥挤效应的初步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褶皱臂尾轮虫拥挤效应的初步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褶皱臂尾轮虫拥挤效应的初步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褶皱臂尾轮虫拥挤效应的初步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褶皱臂尾轮虫拥挤效应的初步研究【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褶皱臂尾轮虫拥挤效应的初步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水产养殖学褶皱臂尾轮虫拥挤效应的初步研究轮虫(Rotifer)是一类微小的(0.04-4.0mm)滤食性动物,约有2000多种。轮虫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水域中,但是轮虫中真正的海洋种类不多,多数种类分布于沿岸低盐海区或河口半咸水水域。在海水养殖中能够进行大量培养,并用于海产动物人工育苗的仅有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一种[1]。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属轮虫门(Rotifera)、单卵巢纲(Monogononta)、游泳目(Ploima

2、)、臂尾轮虫科(Brachionidae)、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目前已在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人工育苗中广泛应用的是褶皱臂尾轮虫的L型(Brachionusplicatilis)和S型(B.rotundcformis)。褶皱臂尾轮虫是多数海产动物幼体尤其海水鱼类仔、稚鱼理想的开口活饵料,具有对环境适应性强,易培育,繁殖快,营养丰富,(作为海水鱼苗和甲壳类幼体的开口饵料)个体大小适中,游动缓慢,培养成本低,并能保持良好育苗水质等优点,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培养和应用。褶皱臂尾轮虫自1960年被开发确认为海水鱼苗及甲壳

3、类幼体必要的饵料生物以来,迄今仍未找到更好的替代性种类。为开发利用褶皱臂尾轮虫,达到规模化生产的目的,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轮虫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地研究。现就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褶皱臂尾轮虫1.1褶皱臂尾轮虫的形态结构褶皱臂尾轮虫为雌雄异体且异形,一般常见的是雌性,当外界条件变化时会出现雄性个体。雌性轮虫的身体前端具一发达的轮盘,即头冠。头冠是轮虫的摄食兼运动器官。轮虫的躯干部被一层透明而光滑的角质结构——被甲(亦称兜甲)包围,被甲后部正中有一开口,轮虫的足部由此伸出。轮虫的足部细长,似“尾巴”,其表有许多

4、褶皱,以利于轮虫收缩。足末端有一对铗状趾,足基部有一对足腺与其相通,足腺可分泌粘液以使轮虫附着于其他物体上。轮虫的足和趾是一种运动器官,虫体借以固着或爬行,在游泳时,足和趾还起到“舵”12的作用。雌体的生殖系统由单个卵巢,卵黄腺和单独的输卵管构成,卵黄腺为发育着的卵提供卵黄。成熟的卵通过输卵管进入泄殖腔,再经泄殖孔排出体外。雌轮虫一般可存活10天左右,而雄性轮虫的个体小,仅为雌体的1/8~1/3,体内仅有单个精巢,单一的输精管及阴茎,交接器,其他的消化、排泄等器官均退化甚至消失,无口和肛门。雄性轮虫终生不摄食,活动迅速,

5、寿命短,仅存活2~3天,一般在完成交配后即死亡[1-4]。1.2褶皱臂尾轮虫的繁殖方式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繁殖是孤雌生殖(Parthengenetic)和有性生殖(Bisexualreprod-uction)交替进行。当环境条件良好时主要进行孤雌生殖,雌轮虫产的卵不需受精,称为非混交卵(Amicticegg)或夏卵(Summeregg)。非需精卵的壳薄、略呈椭圆形,其染色体为双倍体(Diploid),即卵成熟时不经减数分裂,此卵可直接发育成为非混交雌体(Amicticfemale)。当环境条件变化(如:温度骤然升降、种群密

6、度过高、pH、DO剧变、食物的种类改变和数量补充受到限制)时,种群开始出现混交雌体(Micticfemale),混交雌体产生的卵成熟时经减数分裂,卵的染色体为单倍体(Haploid),只有这种卵才能受精,称为需精卵(Micticegg)。未受精的需精卵发育成雄体,经有性生殖产生休眠卵(Restingegg)或者冬卵(Winteregg)。休眠卵呈椭圆状,具橘红色卵黄,卵壳厚,卵内有较大的间隙。休眠卵沉到水底待休眠期满且温度、溶氧、渗透压等水质条件合适时才发育孵化出非混交雌体,继续进行孤雌生殖[1-4]。1.3雌体类型的划

7、分和鉴别根据雌体是否带卵以及所带之卵的形态特征,将雌体分为以下5类:(1)不抱卵雌体(N♀):包括处于幼体阶段尚未抱卵的雌体和卵已产完而处于衰老阶段的雌体以及终生不产卵的雌体;(2)抱非混交卵雌体(♀♀):携带的非混交卵数目一般为1~2个,个体较大,单个长、宽一般在(100~110)×(60~80)μm之间,卵圆形或椭圆形,卵壳较薄而光滑,无色、透明,可见胚胎发育过程,尤其在胚胎发育早期可见咀嚼器的几丁质板;(3)抱雄卵雌体(♂♀):携带的雄卵个体较小,卵圆形,单个体积约为非混交卵的1/2~2/3,数目一般为2~5个;(

8、4)抱休眠卵雌体(D♀):指经过交配,混交卵已受精成为休眠卵的混交雌体,携带的休眠卵壳厚,略大于非混交卵,卵的一端卵黄和卵壳之间有较大的空隙,数目一般为1~2个。(5)抱混交卵雌体(M♀):指尚未经过交配,或已经交配但混交卵未受精的混交雌体,携带的混交卵壳厚,大小与非混交卵相似,看不到胚胎发育过程,颜色较深,卵黄和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