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175188
大小:915.51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09-09
《电影电视中的声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章电影电视中的声音一、声音发展的历史背景电影从1895年到1927年的32年间迅速发展起来,建立了一整套默片的美学原则。苏联蒙太奇学派、卓别林的喜剧片和先锋派的探索都是默片成长的最好说明。美国华纳公司推出的有声电影《爵士歌王》标志着默片时代的结束。百老汇的旋律《爵士歌王》百老汇的创作者将舞台的那一套观念搬上银幕,使得对话主宰了电影,歌舞成为时尚,电影成了舞台的延伸。60年代以后,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电影的声音质量得到保证。7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音响的重要性,认识到声音也可以像影像那样进行安排调度。二、人声电影电视的声音分为:1、
2、人声;2、自然音响;3、音乐电影电视中的人声包括:1、人声的音高、音色、力度、节奏;2、对话;3、内心独白;4、解说词功夫巨星李小龙在生活中,人们几乎依靠本能来发音,欢乐时语速较快,音调较高;悲哀时语速较慢,音调较低;哭泣和愤怒时,人们的呼吸量加大,情绪不稳定,说话时的音调、力度、节奏等会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状态。传播学者艾特·梅热比:传递一项信息的总效果=言词7%+声音38%+面部表情55%(一)对话对话是人类交流的基本手段,与表情、手势、身体动作相比,它有着清晰、方便、准确的特点。对话至少有如下作用:1、得到消息;2、从说话者的谈话中感受他(她
3、)的情绪;3、了解对方的个性;4、交流思想感情;5、促进事件的发展;6、构成环境气氛。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是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虚构影片中的对话必须具有现实的外观,对话的语言意义应该在不经意的感觉状态中形成。戏剧是对话的艺术,对话承担着大部分的叙事任务,而影视对话只承担一部分叙事的任务。科波拉的电影《对话》讲述了由窃听引发的一场谋杀案。影视对话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人物“说”出来的。尽管运动是最吸引人的视觉元素,但在电影电视的视听关系中,对话往往处于优先受到观众注意的位置。电视节目中的对话,大多数都是处于面对面交谈的状态,具有浓郁的家庭气氛,因
4、此,对话应该是生活化和亲切的。CCTV-2《对话》现场(二)内心独白视听语言是表象的,它的优势是纪录世界和人的外部影象和声音。但内心独白却是直接的内心言语,它是影视向文学和戏剧学习借以直接表现心理世界的一种方法。两种内心独白:1、人物在超叙事时空中的内心声音(《哈姆雷特》王子独白);2、人物兼叙事者(第一人称)在非叙事时空中对事件的评价,如《红高粱》画外音(三)解说词解说词是创作者在非叙事时空中对事件或人物的说明、评价和解释。解说词主要用于非虚构的影片如纪录片、专题片、新闻片、科教片、政论片中。解说词的使用应避免图解画面。解说词的堆砌是文学
5、线性思维在影视中的反应。过量的解说词会导致消化不良。纪录片: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形象和音响素材,直接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的纪实性电影或电视片。纪录片中的解说词1、先写解说词①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先写好解说词再去寻找对位镜头的做法,实质上是文字思维在视听领域中的延伸。是一种“本末倒置”。②除去受文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外,先写解说词似乎与故事片的创作程序有关。文学剧本导演分镜头脚本拍摄须记:故事片的美学原则是创造幻觉,让观众信以为真,而纪录片的美学原则却是去记录、发现真实。③主题先行的误导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④
6、受苏联老大哥的影响。(列宁“形象化的政论”)2、解说词与其它视听元素的关系如今,纪录片对解说词的运用已越来越审慎和收敛。曾任NBC主笔的理查德·汉斯尔说:“比较好的办法是让画面本身说明更多的东西。”“我们一直按照这样的原则工作‘解说词越少越好’。”纪录片中,解说词、被采访者的谈话、环境声、动作音响和音乐等共同构成了声音的总谱。《最后的山神》三、音乐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为抽象的艺术。音乐作为艺术,它表达的不是生活的存在,而是人们对这种存在的情感反应。今天的电影音乐已摆脱了纯音乐的构成方式。它必须与画面相配合,与电影声音的其它部分相协调。(电影《菊豆
7、》)表现性音乐电影音乐常常是一种态度,从情感上对视听段落产生定向、放大作用。(电影《罗生门》)音乐具有严格的时间与节奏,结构上十分严谨。结构严谨的音乐与画面结合后,常常具有较强的结构作用,它能把松散的镜头联结、统一在音乐的情绪中,减弱镜头间的空间跳跃。这类音乐常用于风光片、广告片、科技片、宣传片等。思考题1、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先写好解说词再去编辑镜头有什么弊端?为什么人们偏偏习惯于这么做?2、以一部影片为例去体会音乐、音响的作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