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学年大原小学德育计划与第一学期学校计划汇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8学年大原小学德育计划”德育工作计划与“2018学年第一学期学校计划”学校工作计划汇编“一学年小学德育计划”德育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优良班集体为重点,以健全德育工作管理体制为保证,以提高德育队伍管理能力为关键点,通过扎实的德育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三风”,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工作思路1、确立一种意识:以学生为主体2、抓住两条主线:养成教育,班级管理3、转变三个观念:变灌输为渗透,
2、变单方面为全方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三、工作目标:1、绝大多数学生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行为习惯,校风正,学风好。2、绝大多数班主任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热爱学生,具备驾驭班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优良班集体建设取得实效。3.学生有较强的法制和安全意识,无重大责任事故。4、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具有较强的爱校意识。5、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心态良好,有一定的集体观念。6、培养教育学生具备〃六会〃和〃七种能力〃〃六会〃: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创新、学会生存。〃七种能力〃:科学硏究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演讲表达能力、文字
3、写作能力、社交和社会活动能力)。四、主要工作任务及措施:(-)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营造全员育人氛围。1、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一是要加强德育工作领导。成立德育领导核心小组,保障德育工作领导作用。二是要花大力气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和全员抓德育的思想工作队伍,要求人人都是德育教育者,做到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坚持说教与身教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坚持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三位一体。对孩子微笑一ffi可一个孩子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与孩子交谈一每一个孩子都能和老师平等对话;帮孩子明理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辨别真、善、美教孩子求知一能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
4、每一个问题;让孩子自主一尊重孩子的意志,张扬孩子的个性;给孩子机会一每一个孩子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示;为孩子着想一帮助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完成五年学业;替家长分忧一孩子校园生活愉快、安全,家长无须挂念。三是加强跟踪指导,抓好〃班队〃德育主阵地,上足上好每一节班队课。要求班主任老师根据本班级的具体情况,认真设计班队活动内容,设计好教案,多讲身边人、身边事。分管领导每月都要听一些班主任的主题教育课,班队会等,及时交流、总结,本期要求每位班主任要上一次公开班队会,形式多样,题材不限,内容健康向上,有详细的计划和过程性资料。德育处要严格检查班队教案,期未进行总结评比。3、提升教
5、职工德育理念。加强学习,提高每个教师的德育素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法规,增强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自觉性,提高教师科学育人的水平。牢固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加强职业道德自律,规范教学行为,增强爱生意识,关心学生品行健康发展,认识并掌握教育规律,坚持耐心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使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风范,全面关心、爱护学生,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拿起表扬、赞美的武器,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全面深入开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
6、,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评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全体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平等合很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师德风尚。通过一系列活动,展示教师新形象,以德育人新风尚,构筑润物无声铸师魂的新局面。4、推进德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科德育功能。深化以品德课为核心的德育教科硏,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做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学生思想修养相统一,灵活随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识别真善美的能力,使之形成理想与信念,进而转化为发愤学习,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全体教师要树立向科硏质量
7、要效益的现代意识,认真学习教科硏理论的书籍并运用于德育实践硏究,要认真作好学习笔记。针对新形势下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撰写有一定质量的教育论文,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同时做好德育档案的管理。5、抓好"三个结合"教育,促进学生发展。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想方设法办好家长学校,并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通过电访、信访、家访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情况,共同监督、教育学生。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校外德育教育基地活动,进步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要定期召开好家长会,班主任要做好家访工作,对部分学生建立家校联系卡,沟通学生在校和家庭情况,提出学生在家、在校的学习常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