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114387
大小:452.5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9-08
《长本角城市群规划(二)_图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章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提升核心地区,培育发展潜力地区,促进国土集约高效开发,形成“一核五圈四带”网络化空间格第一节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国土开发强度、发展方向以及人口集聚和城乡建设的适宜程度,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三种类型。优化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出现阶段性饱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上海、苏南、环杭州湾等地区。要率先转变空间开发模式,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度扩大农业和生态空间。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还具有较人潜力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苏中
2、、浙屮、皖江、沿海部分地区。要强化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适度扩大产业和城镇空间,优化农村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绿色生态空间。限制开发区域,是指生态敏感性较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的地区,主耍分布在苏北、皖西、浙西等的部分地区。耍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实施城镇点状集聚开发,加强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与建设,维护牛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第二节推动人口区域平衡发展严格控制上海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合理确定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调控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推动以产业升级调整人口存量、以功能疏解调控人口增量。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引导人口向郊区、重点小城镇和临沪城市合理分布
3、。采取积分制等方式设置阶梯式落户通道调控落户规模和节奏。探索建立户籍人口有进有出、双向流动的新机制。适度控制其他优化开发区域人口过快增长。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等其他优化开发区域,采取完善卫星城配套功能、强化与周边屮小城市联动发展等措施,推动人口合理分布;通过产业升级和功能疏解等方式,有效控制人口过快集聚。引导人口加快向重点开发区域集聚。合肥、南通、扬州、泰州、宁波、绍兴、台州、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等城市,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合理布局产业空间,促进产城融合,提升公共产殆和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宜居坏境,提高人口吸引集聚能力。全面放开芜湖、马鞍山、盐城、泰州等城
4、市落户限制,城市2014年2020年预期2030年预测城市2014年12020年预期2030年预测上海242625002500湖州2921297307南京8229501060绍兴496534551苏州105911001150台^*16021625660无锡650720850舟山115150200常州470570650金华5441554565南通730870910合吧7708601000扬州447560570芜湖3621430530鎮江317360400马鞍山223260330泰州464560580滁州399460560盐城722755800宣城2571290340杭州88
5、9940950铜陵74100130宁波768820900池^*1143160180嘉兴457590690安庆538570630有效降低合肥等城市落户门槛。表3各市市域常住人口预测单位:万人H-第二T构建“一核五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促进形成网络化空间格局。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培育形成多级多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强化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的聚合发展,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类发展轴线,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合肥都市圈、苏锡常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按照打造世界级城山群
6、核心城市的要求,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浦东新区引领作用,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推进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能力。图4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示意图山东省河南省沿d海血备展、带湖北省dj江西省沪杭福建省"沿海F发展带常州三市。全面强化与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加快牛态空间修复和城促进五个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三市。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
7、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和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杭州都市圈。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发挥创业创新优势,培育发展信息经济等新业态新引擎,加快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湖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的先行区。__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发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合肥辐射带动功能,打造区域增长新引擎。——苏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