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112648
大小:130.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9-08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18年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8年哈尔滨市第九中学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2卷(非选择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包括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题意的。1.墨法皆尚贤,墨子云:“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韩非则认为君主应用贤能的“法术之士”,“所谓贤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职以戴其君者也。”这说明与墨家相比,法家的“尚贤”更重视A.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2、B.任能与重法术相结合C.法、术、势三者结合D.反对世袭制任人唯亲【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墨子认为国家拥有贤良的人多了,那么国家的统治就会坚实;贤良的人少了,那么国家的统治就会薄弱;韩非子认为所谓贤臣,应该是能够彰明法律、治好官务来拥戴君主的人;故法家的“尚贤”更重视任能与重法术相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而杲强调学法家“尚贤”更重视任能与重法术相结合,故A项错误。C项是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与材料强调法家“尚贤”更重视任能与重法术相结合不符,故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反对世袭
3、制任人唯亲的相关信息,而是强调法家“尚贤”更重视任能与重法术相结合,故D项错误。¥科¥网…学¥科丫网…学¥科¥网…学¥科丫网…学Y科Y网…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解墨子和韩非子的“尚贤”主张,二是紧扣设问“与墨家相比,法家的'尚贤'更重视”,比较两者主张即可得出“任能与重法术相结合”的结论。2.下表是东汉和唐代部分卿职的职责对比,东汉唐代太常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常赞天子。太常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程之事,以八署分而理焉卫尉掌宫门卫士,宫屮檄循事卫尉掌邦国器械、文物之政令'少府掌
4、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太府掌邦国财货之政令。太仆掌车马。天子每出,奏驾上卤簿用;大驾则执驭。太仆掌邦国厩牧、车舆之政令。对其中变化趋势的认识正确的是A.中枢权力职官分离趋势加快B.皇室与国家财政逐渐分离C.中枢权力分工明确互相制衡D.实现从家臣到朝臣的转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部分卿职的职责既负责皇帝家事,也负责国事;到唐代部分卿职的职责主要负责国事;故实现从家臣到朝臣的转变,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东汉和唐代部分卿职的职责的变化实现从家臣到朝臣的转变,没有涉及中枢权力职
5、官分离的信息,故A项错误。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且材料强调东汉和唐代部分卿职的职责的变化实现从家臣到朝臣的转变,故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枢权力分工的信息,无法推断出屮枢权力分工明确互相制衡,故C项错误。1.《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可见,王阳明施教的根本原则是A.万物同体B.致极良知C.人悦易从D.随材适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认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不仅是人所要追求的境界,也是人心
6、的本体,是一切人心而不仅仅是圣人之心的本体,因此王阳明施教的根本原则是随材适性,即指因材施教,适性扬才,故D项正确。万物同体属于认识论,与设问施教的根本原则不符,故A项错误。致极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方法论,与设问施教的根本原则不符,故B项错误。人悦易从不是王阳明施教的根本原则,故C项错误。2.康熙年I'可广州海关征税,货税大都为百中取二,由行簡承保代缴,夷商最大的负担实为官礼与“陋规”(简称规礼)。乡隹正初年,将规礼归公。据乾隆年间的调查,规礼有六七十种Z多,夷商根本不知道中国的关税税率。据此可知当时
7、A.一口通商导致官僚腐败B.屮两贸易理念存在差异C.行商垄断了海关管理权D.规礼过重阻碍朝贡贸易【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关税税率较低,没有专门的征收关税机构,征税制度不规范,没有明确中酋方贸易的税率,故可知当时中西贸易理念存在差异,故B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主旨强调中国当时税制制度不规范,中西贸易理念存在差异,故错误。C项说法错误,且材料“行商承保代缴”不符,故错误。规礼过重是税制制度不规范的体现,不是阻碍朝贡贸易,而是影响正常的屮西方贸易,故D项错误。1.《清实
8、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而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导致“国体”涵义转变的原因是A.社会矛盾的变迁B.国家政权的更迭C.西学东渐的影响D.近代外交观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体”从国家体制到国家体面,说明“国体”内涵的变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前后的政权依然是清政府,没有体现国家政权的更迭,故B项错误。明末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