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 考试参考资料

汉语史 考试参考资料

ID:42091268

大小:723.00 KB

页数:275页

时间:2019-09-07

汉语史 考试参考资料_第1页
汉语史 考试参考资料_第2页
汉语史 考试参考资料_第3页
汉语史 考试参考资料_第4页
汉语史 考试参考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语史 考试参考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汉语史稿王力著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县博白镇新仲村岐山坡人。早年家境贫寒,在他只有14岁的时候,仅念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26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27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毕生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王力先生简介(续)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

2、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二十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一代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主要专著有《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诗律学》、《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其重要论著编入《王力文集》。第一节汉语史的对象、任务、目的1.对象:汉语变化发展的历史。汉语史属于普通语言学的范畴。2.任务:研究汉语在各个时期中的变化和发展。具体情况来说研究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面貌,探索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特点,揭示汉语

3、发展的内部规律。3.目的: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理解现代汉语方言,建立科学的汉语史以及知晓汉族的经济、文化、历史等内容。第二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2.1汉语史研究阶段:1.语义研究阶段:从汉初(公元前3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2.语音研究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3.全面发展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三个阶段名著简介_1.语义阶段《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1.《尔雅》取名的原因。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2.《尔雅》的作者和成书时间。作者和成书的时间学

4、界有争论(有多种说法)。多数学者认为是汉人所纂集,成书于西汉时期。3.《尔雅》的体例。《尔雅》是按意义分类。多是排列同义词,然后用一个词作训释。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尔雅》简介(续1)4.《尔雅》的功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曰:“《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事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5.《尔雅》内容。《尔雅》本20篇,今存19篇。《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

5、》、《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尔雅》简介(续2)6.《尔雅》的贡献。对语言学的贡献就是保存了古训资料,为后人研究古汉语词汇提供了便利。另外所创立的义类系统和编纂体例在中国词典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文解字》简介《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我国第一部字典。1.著作的目的。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解释文字,剖析错误,通达文字构形义。2.编排体例。全书分540部,共收9353字。540个部首起始于“一”,终结于“

6、亥”,依照“共理相贯”、“据形系联”的原则编排。“共理相贯”即把意义相关的部首排在一起,如“宀”首为“宫”部,“木”部后为“東”部、“林”部。“据形系联”即把形体相近、相关的部首排列在一起,如卷一是“一、上、示、三、王、玉”等部次。卷八是“从、比、北”等字。《说文解字》简介(续1)3.说解的体例。先列小篆字头,然后解说字义,最后说明形体构造。是依据字形来推求字的本义。如“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4.《说文》的成就。(1)《说文》的产生标志我国文字学的创立。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解析字形、探求本义

7、的文字学著作,它创立的部首分类法,所阐释的“六书”理论,以及对字形结构的解说,都是对文字学的贡献。《说文解字》简介(续2)《说文》的成就。(2)《说文》为汉语字典的编纂树立了楷模。《说文》所创立的部首分类法,虽然历代有所损益,但根本原则未变,基本部首未变,直到现在仍是一种主要的汉字字典排检方法。(3)《说文》保留许多字词的古义、本义,为研究汉语词汇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阅读古书提供了参考,在词汇学与训诂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价值。《释名》简介《释名》:东汉刘熙著,是我国第一部词的理据词典。1.书名的寓意。

8、顾名思义是解释事物的名称,即探求事物得名的由来。2.著书的目的。《释名·序》:“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也。”3.探求事物名称的方法。从声音的角度来推求语源,即“声训”的方法。“声训”是用同音或相近的字进行解释。如“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释名·释丧制》。又“疚,久也,久在体中也。”《释名·释疾病》又《释名·释水》:“江,公也。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当然用声训来探求事物得名的缘由,不始于《释名》,《说文》中就有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