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078048
大小:229.56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9-09-07
《滕春友-语用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语用”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祖国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浙江省教研室•滕春友培养学生的祖国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一、“语用”教学:意义二、“语用”教学:词解三、“语用”教学:策略一、“语用”教学:意义新版课标:开宗明义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新版课标第二节首句: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新版课标
2、第三节首句: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版课标第四节首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新版课标第五节首句: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用”教学意义重大跳出了刻板、抽象的模式;正面回答了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回避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融合了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兼具了“得言”与“得意”的问题。文本解读→语言学习内容
3、分析→策略指导二、“语用”教学:词解“用”之解:用:用钱、用人、用语用语:措词,字词句的选择与运用用学:易学、道学、理学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相长“运用”词解: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运用:使用、应用、利用相关联的词汇;强化积累领悟分析吸收归纳提高掌握探索扬弃挖掘建构迁移鉴别概括巩固领会改进提炼阐释发现“语用”词解:语用、语用学与“语用”教学“语用”教学的四层面五要素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理解积累表达交流分享“语用”教学的全面把握词汇串成完整意义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祖国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习运用(过程目标)培养能力(方法结果)循序渐进用心着力三、“语用”教学:策
4、略“语用”教学的基本策略更新理念,改变习惯,不回老路;眼高手低,分层落实,为我所用;依据年段,关注文体,聚焦目标;抓住要点,突出品味,历练习得;最新共识,学习领会,努力践行;淡化体系,不求全面,重在运用。眼高手低,分层落实,为我所用文化(大用)生活(通用)学科(常用)用语文的触角探寻经典文化现象用语文的眼光留心生活中的事物用语文的视角构建课堂教学要素语文知识、文学作品、实用语文王崧舟:三个三,可分层去实践依据学段,关注文体,聚焦目标文体特点:行文结构、语言形式、表现手法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因人而异因文而教依据年段,关注文体,聚焦目标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
5、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郑桂华)抓住要点,突出品味,历练习得抓住要点:善于捕捉语言文字运用的“点”突出品味:取向、品质、趣味历练习得:综合性、实践性,语言实践活动最新共识,学习领会,努力践行介绍全国小语会特级教师教学研究中心“2013高端论坛”达成的初步共识:依据年段,凸显“语用”不同文体教学建议(叙事性作品)1.了解事件梗概,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述。2.抓住印象深刻的场面、
6、人物、情节、细节等要素展开教学活动,感受表达方法。3.朗读描写有特色的语段,交流阅读感受。不同文体教学建议(诗歌)1.借助工具书、注释等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大意。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画面。不同文体教学建议(说明性文章)1.能简要概括说明要点。2.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3.体会语言表达的简洁、准确(生动)。低年级(第一学段,一、二年级)(1)重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保护儿童天性;(2)四好:认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3)识字、写字、学词、写句,重在方法的学习与指导;(4)阅读教学要突出四个要素:
7、读、说、背、演。中年级(第二学段,三、四年级)(1)围绕听说读写开展语文教学活动。(2)教学目标以段为主,逐步向篇章过渡,渗透一些写法。(3)从文本中发现、挖掘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空泛。(4)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一定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去学,既要保证学习的趣,还要不断提升学习的质。(5)了解学生的已知,取舍学生的未知,激发学生的想知,引导学生的需知。(6)加强语言的积累,促进文本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7)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课堂语言质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