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075768
大小:256.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9-07
《文学概论历年真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一、教材特征:文学概论2000年出版,至今已使用过6年,全书64万字,9章(分5部分:观念/作品存在方式/创作/接受/源流),不仅容量加大,而且从观点、材料、结构……与以前相比都有大幅度进步。二、考试特征:(一)试题特点:1、从近6年来的全国试题来看,每年10月(或1月)的命题,在题型/分值/题量上,在一定阶段都较固定(2000—06年),但2007年1月的试题有较大调整;2、考试内容也有所重复出现(原因一是重要;二是故意和考生“捉迷藏”“猫捉老鼠”:有些是改变角度、或变化题型[结合某一人物形象分析文学的文化意义。(01/
2、10J)(06/1L)]或大中取小、或反之,或就原封不动出现。导语★文学概论教材/考试特点:(二)具体题型/分值:一是:单项选择20分/多项选择10分(——客观性标准化小题共30分):覆盖面全,边角旮旯无所不有;二是:名词解释3个10分/简答5个25分,为中型题;2007年名词解释题增加到共20分(5小题,每小题4分),简答题增加到共28分(4小题,每小题7分)三为论述3个35分(——主观性强的大中型题5—15分共70分):2007年论述题收缩到22分(共2小题,12分/10分)更重在理解透彻,分析到位;尤其论述题更要有理有据,材料充实,最好有个人见解。导语[3
3、6.为什么说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基础?06/10L(03/10L)与社会发展的关系(p584):(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覆盖面也很宽;答案要点均依据教材。★三、应考方略:必须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这点没有捷径)。否则,题海战术事倍功半,仅仅靠押题,心存侥幸,会吃大亏。不过,不是没有捷径,捷径在哪里?在掌握教材上。应当说,中文专业中,文学概论是比较难学的。1、理论性更强些(科学地界定/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词语);2、有些根本问题,人们只能不断深入却一直了无结论(美/文学本质
4、/无定法之法等永远也不会有的);3、而且含纳中外的古今;但是,她有系统性、逻辑性;依托作品(文本)或创作实践(体验),便于体会;对于中文专业,热中于文学的非常重要(有用)。导语——学习方法:1、整体把握,分散填充;2、理解掌握,要点分明;3、依据教材,左右逢源;4、如果精力有限,近年的可以先不管;但考过的大中题可能在小题中出现。★根据以上情况,我和大家一起针对考试即将到来的文学概论这门课作一次精要梳理。2007年执行新大纲,4月下发。下面我们进入试题的分析——导语全国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1.提出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
5、者四个要素构成的理论家是(B)A.亚里士多德B.艾布拉姆斯C.苏珊·朗格D.英加登相关知识点: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完整的文学活动构成:文学四要素,及其包含的三个过程;而且要从人的对象性活动去理解。(P21){四要素:(05/1m)(美)艾布拉姆斯: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或世界/作家/文本/读者)。(P20)(三过程:“体验、创作、接受”)}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2.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
6、言学家是(D)A.萨丕尔B.王力C.伊格尔顿D.索绪尔3.最早直接提出“意境”概念的我国古代文论家是(A)A.王昌龄B.皎然C.司空图D.刘禹锡相关知识点:意境论的形成: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其源头可上溯至《庄子》;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评论嵇康和阮籍的诗;盛唐之后,意境论开始全面形成;最终,王国维总其成,他的《人间词话》可以说是我国意境论的集大成。)意境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
7、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4.“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提出这一论断的文论家是(C)A.王昌龄B.司空图C.王国维D.王夫之5.提出“小说界革命”的文化家是(D)A.康有为B.刘熙载C.王国维D.梁启超6.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A)A.小说B.戏剧C.电影文学D.电视文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7.“每一个直觉或表象同时也是表现。没有在表现中对象化了的东西就不是直觉或表象,就还只是感受和自然的事实。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提出这一论断的文论
8、家是(B)A.布洛克B.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