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文化:::0..中华文化大观●考古发现寻找回来的历史根据《左传》,《史记》等文献记载,中山是春秋时期由北方民族建立的一个小国,建国时称为"鲜虞",以后改国名为中山.大约在公元前409年,中山国被魏国所灭,但随后中山国又将魏人赶走,收复了自己的国土.大约在公元前296年,中山国再次被赵,齐,燕等国所灭.文献记载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国都灵寿故城在现今的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一带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此处发现了战国时期战国中山王陵中山国的都城灵寿故城,并发掘了1号,3号,4号,5号和6号等战国时期的墓葬及其附属的车马坑和陪葬墓.其中,在灵寿故城以西
2、2公里处的1号墓即是中山国王的陵墓.灵寿故城内西北部的6号墓也是一座中山国王陵,但尚不能确定墓主为哪位国王.两座墓葬出土的随葬品主要放置于椁室两侧的器物坑中,数量惊人,总数竞达1.9万多件,包括青铜礼器,乐器,生活用器,雕塑以及玉石器,漆器,陶器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号墓出土的两件铜壶和1件铁足铜鼎,被誉为"中山三器".这3件铜器上刻有铭文1099字,主要内容是对嗣王的告诫和嗣子对先王的悼词,以及对中山国军队征伐燕国时所立功勋的赞颂.这些铭文不仅确切地说明了这座墓的主人是中山王,更重要的是记录了中山国的一些史实和中山王的世系等.铭文追述了公元前316年燕王被迫让位的事,谴责燕王哙让位于燕相
3、子之,告诫要警惕类似事件在中山国发生.传世文献只记载当燕国国君让位时.齐国乘机入侵燕国并攻破了燕都,并未提及中山国.但中山国铜器上的铭文却说明,'-3时中山国的军队也参加了这场攻打燕国的战争,并在战争中立功.铭文记载了六代中山国国王,加上《史记》所栽的最后一个中山国国王,我们由此得知七代中山王的世系.中山王陵的发现,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但中山王陵不可能告诉我们这个古国全部的历史和文化.因为不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遗存,留下来的仅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根据这些资料去寻找回来的历史,需要考古和历史学者将一个个"碎片"整合,向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这一目标继续迈进.口《春秋》是
4、五经中最特殊的一本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其独立性渐渐消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春秋》,杂在"春秋"三传中流传.这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都是后人诠释《春秋》之作,对书中的史实记载进行解释.故称之为"传".先秦时期,"春秋"并不是专有名词,当时,各个诸侯国都有称为"春秋"的史书.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而史书中记载鄱是各国发生的比较重要的事情,所以用"春秋"作为代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流传下来的只有鲁国的国史《春秋》.之后,"春秋"就成为了专有的书名.《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录整理而成的,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
5、1年)间12位国君共242年的历史.这十二位国君合称"春秋十二公",即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这十二公的后面还有鲁悼公,在位4年,后为智伯所灭.《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其纪年依据鲁国十二国君的次序,但史实记述的范围延及各个诸侯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50毫丘後201ll4●思想文化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经过孔子笔削润色的《春秋》,已经不是纯粹的史书,成为了一本寄寓历史褒贬和政治理想的着作,充满了孔子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的慨叹之情,对乱臣贼子的诛讨之义和小康大同的政治向往.不仅如此,孔予以《春秋》发凡起
6、例.确立了许多书写历史的原则和凡例,其中最着名的就是"春秋笔法".孔子一直以恢复周制为理想,春秋诸侯不尊王,所以,他在书中要表达尊王传统,意在正名分,寓褒贬,别善恶,对各诸侯不合札义之事进行批判,使乱臣贼子畏惧.由此而形成的春秋笔法,表面上看是陈述性的,却有倾向性,虽然不做评论但评论自在其中.孔子在《春秋》中所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奠定了中原文化的地位.之后几千年的漫漫历史,中原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并以强大的引力融汇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春秋公羊传书影《春秋》种民族文化,释放着无穷的生命力.可以说,孔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伟大思想,即使是到了今天.也依然是我们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统一的
7、思想渊源.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