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分类评价

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分类评价

ID:42046182

大小:37.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9-06

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分类评价_第1页
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分类评价_第2页
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分类评价_第3页
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分类评价_第4页
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分类评价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分类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分类评价摘要高校的分类管理与评价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立足于政府、学生、社会的多元需求及高职院校自身办学需要,借鉴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学评价方法,确立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分类评价的目标及工作思路,依据专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其具体指标包括发展规划与定位、人才培养能力、社会服务能力、集群价值与能力等因素。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分类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3)22-0026-04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工M.Juran)从用户角度出发,提出了产品质量就是产品适用

2、性的理念,认为产品的适用性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质量的内涵。换句话说,只有适应用户需求的产品才具备质量,才能创造应有的价值。那么,什么是高等教育的适应性?从目前的运行体制来看,政府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学生是高等教育(服务)的直接消费者,社会(企业、用人单位)是高等教育(产品)的间接消费者。所以,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就是高等教育满足政府、学生及社会需要的程度。因此,如何站在政府、学生、社会对高等教育多元需求的立场上评价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分类评价的背景高等教育发展一般被划分为三个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

3、0%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①。伴随着高等教育阶段适龄人口规模的持续下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上升,2012年,这一数字达到30%[1]。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在量与质上相互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升,质的变化则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及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以及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管理方式等多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以及软硬件建设跟不上规模扩张速度而产生的质量问题,简单

4、复制精英教育阶段学科(专业)设置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而产生的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差的问题,还有教师队伍建设、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等问题。(一)高校分类管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必须是多层次、多类别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有着不同的服务面向,同一所高校中不同的学科(专业)也应有主干学科(专业)、支撑学科(专业)、相关学科(专业)之分。高等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加强学校定位和规划引导、优化资源配置、严格监督管理、注重绩效考核等途径,立足不同高校的实际,分别设立不同的发展目标、建设任务、政策支持和考核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对

5、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落实规划纲要、探索高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办法,也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内容,这对于加强和完善政府对高校的分类管理、分类指导以及促进高等学校明确自身定位、坚持特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分类评价是高校分类管理的前提来自《2012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具有普通

6、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院校1276所,开设专业数953个,专业点数48121个,平均每校拥有专业点37.7个。48121个专业点中,农林牧渔类专业点超过1300个,制造类专业点超过1500个,财经类专业点超过7500个,文化教育类、艺术设计与传媒类专业点分别达到6000和4000多个[2]。经过一段时期的规模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主体及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育教学方法的复杂性等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程度。教育评估(评价)既是政府部门监管教育机构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高等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开展高等教育的分类评价,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制定

7、不同的评价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价模式、建立不同的评价机制,引导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科学定位、错位发展、提髙水平、凝练特色,有利于提高管理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政府决策及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促进和完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二、分类评价的目标考虑到高等教育的适应性,立足于政府、学生、社会的多元需求及高职院校自身办学需要,专业竞争力分类评价的目标应当略有差异。从高等教育主办方即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视角出发,建立切实可行的专业竞争力分类评价体系,是为了帮助学校扩大办学优势、凝练办学特色、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出制约发展的瓶

8、颈,完善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