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043018
大小:2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06
《课改奠定未来,成就卓越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改奠定未来,成就卓越发展——棊江县隆盛中学实施课改的回顾和展望摘要新课程改革是当今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头等大事,学校推行课改乃大势所趋。隆盛中学在多年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课改特色之路,学校正朝着“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奋斗目标迈进。从本文对学校课改的回顾和展望中,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有益启示。关键词课改;教学模式;发展“从重庆主城到棊江,66公里,40分钟,是出海的方向;从棊江县城到隆盛镇,23公里,1小时,是朝向大山的方向”(摘自《中国教师报》(第260期)〕。隆盛中学,就坐落在由两列山脉形
2、成的沟谷里。学校没有像样的会议室、功能室,没有像样的音响设备,办学条件在外人眼里显得十分落后。但是,到校考察过的人,都为学校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优秀的师资队伍以及表现精彩的学生互助学习小组所感动、所振奋。他们带着困惑、满怀希望而来,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观摩、互动交流,总是带着惊喜、满载收获而归。4年多来,来自吉林、安徽、四川、贵州等省和市内各区县领导、专家和教师9000余人次到校观摩考察,20多所学校分批组团开展全员培训。很多学校就是来我校考察之后,结合本校实际,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课改之路。为此,重
3、庆市三次课改现场会在我校举办,“四段六步”高效互动教学模式多次在全国课改论坛上作为典型经验进行交流。隆盛中学课改究竟有何磁力,深深吸引着四面八方探寻课改之路的人士齐聚这里?隆盛中学课改走到今天,经历了怎样的一段历程?隆盛中学课改将如何寻求突破,朝着打造“在全国有名的具有未来影响力的学校”的既定目标迈进?笔者以一名课改参与者、见证者的身份,和大家一道走进隆盛屮学课改,一同去回味和感受,并共同期待和展望。一、奠定发展基础,勇立课改浪头隆盛屮学于1958年建校。53年来,学校曾一度遭遇过仅有28名教师、80多
4、名学生的萧条光景。在办学条件上,也曾是棊江县几所直属中学里唯一不通公路的学校,直至2005年建桥通车,才结束了几十年来学校发展“隔河兴叹”的历史。这以后,学校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搁置多年的校园围墙合龙,新教学楼、学生食堂、锅炉房、厕所拔地而起,操场平整硬化,塑胶运动场建成并投入使用,现在,学生新宿舍楼正紧锣密鼓地建设。短短五、六年里,校园面貌发生了几十年来都不曾有过的变化,学校办学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06年,我县围绕“打造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特色县、素质教育先进县”的工作口标,在全市率先推行课堂教学改革。
5、我校因其旺盛的发展势头,被县教委列为首批课改实验学校之一,一下子被推到了全县课改的前沿,学校又一次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二、立足学生发展,明确办学理念我校办学条件虽然得到了较大改善,办学水平也有明显提高,但总体来看,学校发展依然滞后,教育质量依然不高。尤其是近些年,外出务工的学生家长占到2/3以上,很多学生缺乏监管,行为习惯差,学习基础薄弱。据统计,近儿年全县小学毕业生在14000名左右,我校初一入学新生近500人,约1/3学生处于全县10000名以后,而前4000名的学生仅60人左右。面对这种不利状况,
6、迫使我们作岀新的思考:在教学中再也不能只看到那儿个“好学生”,而应半把占多数的中差生放在我们的“关注点”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发展的个体,学习优秀仅是他们发展的一个方面,而决定其未來命运的还有行为习惯、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综合素质;学生的未来发展虽然我们不能预知,但他们的行为习惯、实践能力、情感态度是可以引导并加以影响的,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为他们未来发展搭建一个支持平台,而绝没有理由去责备学生、放弃学生。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怎样
7、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我们应当积极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认真学习、解读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终身发展”的办学宗旨,为学校办学指明了方向,也为课改的启动奠定了基调。三、转变师生观念,推行教学改革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终身发展”办学宗旨,我们针对学校工作不可忽视的两个“活”的耍素——教师和学生,提出了“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发展为本”的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新课程改革的切入口、为学
8、生终生发展奠基的主战场定位在课堂I:,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改革。通过不断探索和尝试,我们确立了以“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学评教,不教而教”为课堂教学理念、以“四段六步”为操作程序、以学案为载体的“四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我校的课改,借鉴了山东杜郎口中学、泰兴市洋思中学等全国课改先进学校的一些做法,但我们知道,模式可以复制,精神却不能移植。课改之初,来自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的传统意识占据着绝对上风。为此,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彻底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