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化”范畴试绎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化”范畴试绎

ID:42039491

大小:105.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9-06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化”范畴试绎_第1页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化”范畴试绎_第2页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化”范畴试绎_第3页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化”范畴试绎_第4页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化”范畴试绎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化”范畴试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化”范畴试绎殷都学刊2003年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化"范畴试李淑辉(燕山大学艺术系,河北秦皇岛066004)绎【摘要】'.化"是贯穿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从发端于<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审美本体论,到宋元"身与竹化"的审美创作论,再到明清"笔镕墨化"与"化境"的审美存在论,都始终贯穿着以"化"为核心的审美意识."化"的丰富内涵渗透于历代绘画的语言层面,思维层面与本质层面,其自身演衍的历史过程显示了其独特而深远的审美价值和哲学意蕴.【关键词】物化;墨化;化境;生命【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38(20o

2、3)03一OO64—04"化"是一个有丰富蕴涵的审美范畴,在古代典籍中有如下几种典型的涵义:一是化生,"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下传》),阴阳二气的交融,孕育了万物;二是变化,"一闯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周易?系辞上传》),阴阳二气的交合推摩,循环往复就是变通,而且"阴阳不测之谓神"(<周易?系辞上传》),即二气变化神秘莫测,难以预断;三是物化,庄子说:"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也就是庄子与物肯定是不同的,而庄周梦蝶时却不辨彼此,物我界限消失,以致我与外物融化为一体,是为物化.

3、"化"既然是化生,变化,物化,就有贯通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的神用.这一点在中国绘画的创作实践与理论中有大量的体现,构成中国绘画一个独有的审美范畴.南北朝时期的宗炳就认为:"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583)(<画山水序》)至明清时期,人们在创作实践上已经以臻"化境"为宗旨.清戴熙云:"画自无而之有,复能自有而之无者化矣.是即为学日进,为道日损之说也."【lj(.'(<习苦斋题画》)绘画以其独特的形式语汇——笔镕,墨化与气势再现有无相生,幻化莫测的"道",使形式与手段获得相应的内涵,体现了古代绘画"化"的审美意识.一,"物化":审美创

4、作上的与物同化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阐述了"物化"的几个特性和过程.其一是"吾丧我",即摒弃日常自我的偏执成心;其二是"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意思是道的关键在于取消彼此的对立,泯灭二者的界限;其三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也就是纷杂多样的万物都可以贯通而为一,最终形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唐符载较早地记述了绘画创作上的"物化"境界."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知夫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lJ()(<观张员外画松石序》)实际上,"遗去机巧,意冥玄化"就

5、是老子主张的"玄鉴",庄子申言的"心斋","坐忘"与"丧我",以及宗炳提倡的"澄怀".以此而论,张璨的画是"道",是一种"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的创作状态,亦即天人合一,主客融为一体,心手自然呼应的情境.正是在这种情境下,画家"气交冲漠,与神为徒","孤姿绝状,触毫而出"之意象跃出.而张璨关于创作过程有"外师造化"和"中得心源"之说,正是对创作实践中物化审美意识的高度概括."物化"不仅需要"林泉之心",更要有功夫,惟其如此,才能借助形式寓道于器.清张庚云:"画虽艺事,亦有下学上达之功夫",下学山石水木诸法,"久之而得其当然之故矣,又久之而得其所以然之故矣,得其

6、所以然而化可几焉.至于能化则虽犹是山石水木,而识者视之,必日:艺也进乎道矣.此上达也".…(?)(<浦山论画》)所谓功夫历时而精进,无功夫则无以究本源.对此历代画论多有阐释.明李日华记有,"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悠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噫!此大痴之笔,所以沉郁变化,几与造化争神奇哉";…((<竹懒论画>)清方薰有言:"凡画之作,功夫到处,处处是法","功成以后,但觉一片化机,是为极致";…(?)(<山静居画论>)清沈宗骞认为:"三十年后乃可几于变化",…(?蝴'(<芥舟

7、学画编>)而王昱不但强调功夫,亦强调天资,"唯其天资高迈,学力精到,乃能变化至化."['】('啪'(<东庄论画》)上述诸论皆强调功夫,强调画家应以身心浸染于丹青摹写物象,静穆观照,体验生命溶人自然物象的那种情境与创作状态.这就是庄子所谓:"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收稿日期】2003—07—28【作者简介】李淑辉(1973一),女,黑龙江大庆人,燕山大学艺术系助教,文学硕士,从事文艺美学研究.第3期李淑辉: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化"范畴试绎65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的境界.画家欲臻此境就须摆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