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023651
大小:4.64 MB
页数:123页
时间:2019-09-06
《江苏传统文化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苏传统文化的特征江苏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传统,灿烂的现代文明,可谓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因此,江苏的历史与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风貌。文化的定义,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坛,难以定论。中国古代将文化正式作为专门名词使用的是西汉文学家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西晋文人束皙在《补亡诗.由仪》中也讲:“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朝萧齐诗人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认为:“敷文化以柔远,泽普祀而无私”。以上所述,古代文化的涵义均指封建王朝的“文治教化”,即用诗、书、礼、乐的儒家思想文化去教化世人,与所谓的
2、“武功”相对而言。大体上说,中国古代文化概念,基本上是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与没有教化的野蛮形成反照。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人们对文化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在其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变化。著名学者梁启超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著名学者梁漱溟也认为:“文化是生活的样法”。根据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先后有160多种。以上的分析说明,文化是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词汇,又在近代汲取西方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涵义。为探讨文化的特征,力求古今贯通,中西汇合,应该对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加以深入的分析
3、。一.文化的层面特征1.物态层面的文化特征(或称物质文化)所谓“物态文化”,是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所构成,包括人类加工创制的各种器具,是可以看得见和摸得着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也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例如人们的衣、食、住、行所凭借的物质条件,各种饮食、服饰、各类交通工具、风格各异的建筑物都是“物化的知识力量”,都称之“物态文化”。当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物态文化”的风貌也各不相同。“物态文化”是文化整体的物质基础,一定时代的“物态文化”,往往与这个时代其他层面的文化发展相互协调。2.制度层面的文化特征所谓“制度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
4、实践中组成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以及各种组织形式所构成的。制度文化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等。例如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制、铨选制、田制、兵制、刑制、爵制、勋制及姓氏制度等一系列典章制度。当然,不同时代和地区,制度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如中国古代的铨选制度,春秋为世袭制;战国又以客卿制度作为补充;两汉盛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则推行科举制度。从社会制度方面来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经历了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当今时代,存在着资本
5、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3.行为层面的文化特征所谓“行为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尤其在人际交往中约定成俗的行为习惯,往往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出现的行为规范。例如我国传统节日习俗中,除夕夜吃“团圆饭”、元宵节赏花灯、清明节扫墓、端午节裹粽子和划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赏菊花等。登高与赏菊,都反映了人们辟邪消灾、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宋代人就给菊花起了一个雅号——“延寿客”应该说,行为文化具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三纲五常”等伦理纲常严重束缚并扭曲了人们的行为习惯。但是,在我国传统的行为方式中还有许多良风美俗。诸如:敬父母、尊师长
6、、爱兄弟、重朋友等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不仅不会消亡,而且还应发扬光大。如孔子在择友方面曾告诫弟子:“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三益”和“三损”交友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行为方式仍然有这借鉴意义。4.心态层面的文化特征(精神文化)所谓“心态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等,这些都是文化整体中的核心部分。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哲学思想;《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艺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7、、基督教等宗教思想。作为“心态文化”重要特征之一的思维方式,东西方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往往将世界看成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有所谓“天人合一”说。他们认为:天与地,人与世界是一个整体,二者之间相互协调,和谐一致,因而往往侧重内向的、亲和的、协调的而又直觉的思维。与此相反,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较多地强调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因而侧重外向的、个人的、功利的而又是逻辑的理性思维。心态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而且具有较强的时代特点。如唐朝和明朝各有一首《早朝》诗,则反映了两个不同王朝的庙堂文化与士人的心态。其一是反映唐代“心
8、态文化”的诗歌: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