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传统文化特征释解

古村落传统文化特征释解

ID:10689683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7

古村落传统文化特征释解_第1页
古村落传统文化特征释解_第2页
古村落传统文化特征释解_第3页
古村落传统文化特征释解_第4页
资源描述:

《古村落传统文化特征释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老子的“有无虚实”理论对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物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3]道家认为无名无形是天地的始端,而有名有形则是万物的根源。无名和有名都来源于道,是道的两个方面而已,这两面又可以互为转换。苏皖古民居正是吸收了这种道家的辩证哲学,所以才会在室内的布置上如此的强调空间意识。比如天井,这种通过建筑围合起来的空间本是虚无的,但是它又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发挥

2、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与老子的哲学观如出一辙,“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3]这种辩证的空间观在苏皖古民居的设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家认为人在宇宙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老子说宇宙中有四大,人就是其中之一,“道大,天大,地大,王易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4]这种对人本体性的注重观念在苏皖古民居中也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如果单从建筑外部来看,人们并不能看出整个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必须要走入建筑内部才能见其端倪,整栋建筑的布局也充分考虑到了人的安全性与交流性,人在此中

3、与人交流同天感应,这种与外部隔绝的形式正是对人本体重视的体现。而在建筑的装饰方面也可看出“以人为本”的亲人理念,重要的装饰全部集中在宅院的中轴线上,因为这里是在人们走动最为频繁的区域,而且装饰部位全部在人们目所能及之处。老子对自然规律的理解非常透彻,它认为自然规律是宇宙万物的运行之本,所以人们必须认识到这种规律,并按照规律办事,如此才能合道,才不会有危险。“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茫。茫作,凶。知常,容。”[3]道家思想中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使得苏皖古民居对外部环境的选择也是以顺应自然融合自然为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共

4、存的境界。村落在选址时基本上都会选择临水向阳,背山环抱的地方,然后再按照山势与水势的方位因地制宜,这种人与自然共存的模式很好地说明了道家思想中对自然的理解,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中的“自然”指的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江南地区的宗族村落基本都是为了躲避战乱从中原迁徙而来,人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中自然是乐不思蜀,从此过着与世无争的山林生活。而老子的哲学体系就为这种隐逸生活提供了思辨空间,“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3]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断有人归隐田园,在自己的小天地中

5、静思体道,这就从村落文化中脱胎出一个分支———山林文化[4]。2恬静安逸的耕读文化耕读文化是一种意境,它是田园生活与热爱山水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古村落把田园山水与耕读生活相结合,在相对封闭有限的空间内去体会开放无限的精神世界,通过寄情于景的方式,把客观的景致与主观的情感相统一,从而达到情景交融、豁然通达的境界。中国古人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不言自表,东晋陶潜一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已成为了千古佳话。又如顾长康赞美会嵇山川,称其“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对山川河流的喜爱可见一斑。而通过居于山林来表情达性的生活方式在魏晋以后也开始普遍起来,无论是陶渊

6、明的南山草屋还是谢灵运的始宁别业都是主人纵山水之乐、屏尘世之忧的场所。人们通过山林田园的生活方式来接近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吸收天地之精、体悟宇宙之本。耕读文化的产生与中国南方地区的开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魏晋以后,为了躲避乱世人们纷纷南迁,中国便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南方地区。苏南皖南等地区因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因此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安全的环境,人们如果在这里建立家业、繁衍生息,则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如此一来,自然是宗族村落选址的理想之所。南唐诗人许坚来到徽州黟县后所作《入黟呤》诗即可印证:“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宽;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俨然一个世外桃源[5]。

7、再加上苏皖地区的宗族基本都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书香门第,因此他们来到南方以后依然保留了中原士族的生活习惯。重视教育,以读书为本是这一地区的传统,比如徽州歙县从唐代起就开始发展办学,到明清时达到鼎盛。在这期间共取进士770人,其中明清两代就占了623人之多。而办学的形式则分为学宫、书院和塾学三种。学宫在清代以前共有2座,至清末发展成5座,分别是先师庙、崇圣祠、明伦堂、敬一亭和东南邹鲁坊。书院始建于宋代,直到清代一共建了16所,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宋代所建的紫阳书院,前后沿袭了六百余年,成为全国著名的书院之一。紫阳书院是为了纪念朱熹而建,朱熹在建阳考亭作“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