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六单元教案[教材]

四上六单元教案[教材]

ID:42017343

大小:261.68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9-06

四上六单元教案[教材]_第1页
四上六单元教案[教材]_第2页
四上六单元教案[教材]_第3页
四上六单元教案[教材]_第4页
四上六单元教案[教材]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上六单元教案[教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课题21.古诗两首第1课时编写代丽佳总课时2使用教师代丽佳使用时间11月18学习目标1•认识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教学重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教学准备课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化修改情景创设,导入新课(3分钟)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

2、送别诗。(板:送别诗)你们述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口由谈《赠汪伦》,生齐背)学生书写“孟”和“陵”字。学生自学,小组探究(8+10分钟)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题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Z—,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人名楼。1.读通古诗。2•结合注释,小组讨论,理解全诗的意思。3•熟读课文,理解全诗的意境。1・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

3、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汇报展示,交流评价(10+4分钟)分小组汇报,成员补充,牛:半互评。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屮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口当时在想些什么?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课堂小结,拓展延伸(2+3分钟)五、拓展1.黄鹤楼这一别,别岀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江下行》李白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4、。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了一首歌曲。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Z广陵》改的。(播放歌曲《烟花三月》)学生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情深意<!学生听歌,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尽情永在教学后记课堂上学生了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课题21.古诗两首第2课时编写代丽佳总课时2使用教师代丽佳使用时间11月19日学习目标1.我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我能用ti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4.在朗读屮体会是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

5、重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准备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化修改情景创设,导入新课(3分钟)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來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齐读课题学生自学,小组探究(8+10分钟)1.解诗题,知作者(2)题ri的正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介绍作者:王维2.抓字眼,明诗意(1)小纟R合作学习古诗,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解释和感受。(2)小组汇报。(3)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情景

6、剧的形式把它再现出來3.多诵读,悟诗情(1)复习诵读古诗的方法学完古诗后,应该做什么?(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冇感情的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1)说一说,这首诗的题口应该怎样理解送:元二:使:安西:(2)方法(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诵、唱诵等)(3)读了课文,我知道了这是一首(思乡送别)诗,表达了【交流展示】展示一有感情地吟诵展示二当你的亲人或朋友即将离家远行,你最想说、、、、、、会把汇报展示,交流评价(10+4分钟)如果你是作者,和同伴一起表演这首诗的依依惜别之情。展示三交流其他描写送别的诗句【自我测试】A、我

7、会这课生字,再背诵这首古诗B、我能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客舍:故人:C、我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写下来D、依据古诗完成填空这句诗送给他。课堂小结,拓展延伸(2+3分钟)【拓展延伸】知识链接:“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在文中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人不札1同。出

8、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的人漠,所以将出阳关的入,内心无限凄凉。前來送客的亲友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难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