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名学研究的奇葩——《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评介

中国地名学研究的奇葩——《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评介

ID:42016064

大小:92.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05

中国地名学研究的奇葩——《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评介_第1页
中国地名学研究的奇葩——《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评介_第2页
中国地名学研究的奇葩——《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评介_第3页
中国地名学研究的奇葩——《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评介_第4页
中国地名学研究的奇葩——《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评介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地名学研究的奇葩——《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评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地名学研究的奇葩——《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评介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总第93期)?203?中国地名学研究的奇葩——《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评介肖瑜中国地名学的研究成果,大都从地名学领域出发进行本体研究.从语言,文化两个角度对地名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目前可见的有李如龙先生的《汉语地名学论稿》,《地名与语言学论集》,盛爱萍《温州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等少数专着.而壮语地名的研究成果,大多散见于各类论着中.系统梳理和讨论壮语地名的研究成果,就笔者管见,当推覃凤余,林亦两位教授的新着《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广西人民出版

2、社,2007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壮语地名》).全书共分七章,集地名语言及文化研究于一体,材料丰富,既填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名系统研究的空白,又推动了汉壮语接触研究,壮族文化研究的进程,可谓二十一世纪中国地名学研究领域结出的一枝奇葩.一,《壮语地名》的特点综观全书,笔者以为,《壮语地名》一书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框架合理,重点突出.全书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壮语地名的分类"为本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的第三章"壮语地名命名法的特点",第四章"壮语地名中的壮语与汉语",第五章"壮语地名汉壮对译的对音价值",第六

3、章"壮语地名中的汉借词"是全书的主体.上述四章内容集中对壮语地名中所反映的语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同时,也着意挖掘壮语地名中所蕴涵的壮族文化.第七章"规范化与民族文化"从"定音","定义","定形"三个角度为壮语地名的规范化工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二)材料丰赡,数据可靠.《壮语地名》收集了20世纪80年代普查后广西壮族自治区24个县,市出版或未出版的地名资料,建立了自然村屯多达37926条壮语地名的资料数据库.前期资料工作可谓细致入微,材料丰富,避免了以往此项研究材料的零散性.全书在在数据库的基础上,整理出422县市

4、的通名及常见专名的汉字使用情况表》,此表为学术界提供了壮语地名详尽的语言资料,做了一件大好事.另一方面,此表也奠定了全书工作的基础.书中主要观点的阐发基本都在定量分析的前提下进行,言之有据,令人信服.(三)方法科学,言之有据.《壮语地名》自始至终都以地名学,语言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同时参以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和理念,无论是在宏观地名分类还是微观分析具体地名时,都言之有据,令人信从.二,《壮语地名》的亮点粗粗读来,《壮语地名》可圈可点甚多.第三章集中讨论了壮语地名所反映的壮族方位认知,颜色认知

5、以及主观意愿等有趣现象,得出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总第93期)了许多颇有新意的结论.下面以方位认知为例,对该章研究成果稍作介绍:1.通过对比汉壮方位认知的不同,认为造成汉壮两族对方位认知和表达差异的原因,可以归结到地理环境的不同.进而通过统计gwnz(上),laj(下),naj(前),laeng(后),Maw(内),rog(外),swix(左),gvaz(右)在壮语地名资料库中出现的频率,得出使用度最强的是laj(下),gwnz(上),最弱的是swix(左),gvaz(右),跟人类空间维度习惯顺序一致.从而得出壮,汉

6、两族两相比较,前者对空间方位的认知与表达更多保留了人类文明的原生性的结论.2.通过进一步考察gwnz(上),laj(下),naj(前),laeng(后),ndaw(内),rog(外)在地名资料库中成对出现和省略一方的使用频率,得出la;(下)隐含gwnz(上),laeng(后)隐含naj(前),ndaw(内)隐含rog(外)的结论;通过进一步考察laj(下),ndaw(内)等的泛化义用法,得出没有与之相对的gwnz(上),rog(外)泛化用法.3.在前述基础上,根据上,外,前与下,内,里的方位性质差别,得出汉壮语泛向呈对立状

7、态:汉语重外显性情貌引申,为外显型空间;壮语重内隐性情貌推衍,为内隐型空间的结论.《壮语地名》对于壮语方位认知的研究成果,不失为研究壮族思维方式的一个成功个案,也是为民族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材料.第五章"壮语地名汉壮对译的对音价值",以翔实厚重的材料,例证,表格与扎实严谨的音韵学考证,成为《壮语地名》另一出众的亮点.该章共讨论了本族词的音译用字,壮汉音义相近的词,汉借词的历史层次,壮语地名的音译反映的语音层次等四方面的内容:1.本族词音译用字为语音学,语音史研究提供了参照.为语音学提供参照的例子,如在南丹县地名中

8、,对壮语的村庄mt~nj一词的音译用字共有三组:"板,摆,盘";"麻,蛮,挽";"反,饭".这恰好反映了mb—m—f音变过程.为语音史研究提供参照的例子较多,多集中于阴,阳,入三类韵尾的对转.而最典型的例子,当属通过调查发现壮语地名音译字中,三个塞音韵尾常有混用的现象,既合于古壮字的谐声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