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010516
大小:3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6
《高二语文下册教学资料(缙云中学)论语教学目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为政以徳1•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富民、教民、举贤、正己2.《为政以徳》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思想;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徳治国,他对礼的关注最多。(孔子的徳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3.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答题要点:“均无贫”与“均贫富”两者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站在
2、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11!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是刼富济贫,强烈主张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因此,朱熹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二克己复礼1.探究: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日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X17.21)《论语》屮的“礼"是个人的礼,也是社会秩序的礼。人与人Z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
3、互补,甚至作用比法律还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徳,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孝",孝敬父母是小孝,大孝者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就可以叫作忠,所以忠臣必11!于孝子之门。孝是仁徳根本。2.探究: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
4、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君君臣臣”强调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即言行要符合身份,对两方血都提出了要求。而宋儒将将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了,强调臣、子对君、父的绝对服从。四知其不可而为之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二是“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还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这种力求用世的态度比“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态度更积极。本文要从行为细节、对话语气中想象当吋的社会现实、孔子的精神和心态,成子弑简公
5、,孔子已经告老还乡,但他仍然沐浴而朝,而且在投告无门的情况下尚不放弃。14。21章要体会孔子的“卫道”的精神,18。5要理解接舆风歌的含义,理解孔子主动寻求对话的态度,体会孔子内心的苍凉。16。8要抓住对话理解隐者对社会现状和孔子作为的看法。18。7相当于一篇微型小说,领会丈人对子路的态度和子路的感叹。对孔子和隐士的评价,应该辩证地看待,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社会转型期,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吋代不可挽回,不作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与他们交流,“欲与之言孔子
6、和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忧国忧民,担忧那个吋代,这种忧郁是一样的,只是做法两样。五仁者爱人1.明确“忠恕”内涵。“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覽“恕指待人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7、,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3.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惕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答案: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
8、爱是无父。六君子之风理解孔子倡导的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7.16.7.19两章传神地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可敬又可爱的夫子的形象,感受夫子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从而形象地理解君子道徳修养的主要内涵。7.6章,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徳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详见课文p31八周而不比1.结合实际,说出“周而不比”的主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