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ID:41999744

大小:2.19 M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9-06

武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1页
武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2页
武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3页
武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4页
武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_第5页
资源描述:

《武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河北省武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09文管高飞武安市简介武安市是一座以工业为主,各行业全面发展的新兴城市,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西汉初(公元前202年至195年)开始置县。境内磁山文化遗址距今7000余年。武安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晋、冀、鲁、豫中央局曾设在冶陶镇,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武安是千年古县、文化重镇,诞生于这片古老土地上的磁山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商帮文化、傩文化、冶炼文化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磁山文化遗址、冶陶晋冀鲁豫中央局、军区旧址两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享誉全国,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傩戏、武安赛戏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弥足珍贵

2、。非物质文化遗产(1)-武安傩戏【武安傩戏】武安傩戏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最初以面具戏为主,逐步发展为傩戏、赛戏、队戏等十余种形式,且分布较广,全市各乡村几乎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武安傩戏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傩仪中是神的载体,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有假面、神像、圣相、头盔、鬼面、脸壳等多种称呼。赣傩现存面具约400多种3000多个。傩面的古朴浑厚,夸张奇异,傩乐、傩服、傩具是赣傩文化的重要内容,形制不一,各有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1)-武安傩戏武安傩戏与7300年前的“磁山文化”一脉相承,是古老的黄河文化的重要遗存,是研究戏剧的“活化石”,是

3、研究农耕社会文明史、社会发展史、民俗文化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2006年5月20日,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2)-武安赛戏武安赛戏流传于河北省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镇东通乐村。清道光年间东通乐赛戏已经产生和流传。东通乐村为敬奉土地神,每年元宵节期间,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从早到晚,都要举行大型的赛戏演出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吉利平安、年景丰收等。赛戏属傩文化范畴,其服装、道具、表演、音乐等都有其自己的特点。赛戏剧中人物多由男性扮演,整个剧本没有唱腔,靠演员用带有地方语言的道白、韵白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戏剧台步和舞蹈也较简单而程式化。赛戏配

4、乐主要用大鼓和铜器大钹。鼓点、钹点也极其简单,文场乐器一般不用。非物质文化遗产(2)-武安赛戏非物质文化遗产(3)-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平调落子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这两个是河北省武安市独有的两个地方剧种,经常在一起演出,习惯上合称武安平调落子,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2006年5月20日,武安平调落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安平调落子影响深远。武安平调发展到浙江宁海,形成“宁海平调”。武安落子流传到东北通化,形成“通化落子”;流传到山西,形成“上党落子”;流传到河南,形成“内黄落子”。乐器伴奏中,主要乐器“二弦”、“轧琴”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这对于研究

5、这两种乐器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3)-武安平调落子非物质文化遗产(4)-伯延民间建筑艺术简介伯延特色民居主要分布于伯延村的五道街,南文章、南北安庄等村落。整体建筑形式属北方四合院式的群体套院建筑,晚清风格,在民国年间属上等水平。比较有名的是徐宅,平面呈长方形,座北向南,以南北向为中轴线,东西厢房建筑对称排列。四座四合院以南北顺序排列,采取门户贯通,形成九门相照格局。据说这种格局是依照故宫进行设计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徐宅有房99间半,从规模上按比例缩小,但其格局基本相似。伯延民居有以下建筑特点:1、布局:具有典型的北方特色——四合院式建筑。平

6、面呈长方形,建筑物相互对称,布局结构紧凑,封闭性强,以平房为主,有的也有地下室、楼房。院落有独院式、双联式、串联式、并列式。2、结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高大敞亮。屋顶为平房顶(晒物),梁、檩、椽上铺方砖,上大泥。3、建筑造型:沿街门楼、陪房门楼、窗框上、照壁上方皆有飞檐盖瓦,瓦上压脊,两端出兽;。4、建筑装饰:以雕刻、采绘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4)-伯延民间建筑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4)-伯延民间建筑艺术历史价值伯延建筑是冀南大地保持较为完整的清末民初风格建筑群,反映地方建筑特色,建造工艺独特,细部装饰精美,古镇保持着上百年来一贯的幽静、恬淡的生活风格,是历史的见证。它汇集了建筑

7、学、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艺术特点,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观赏价值。磁山文化遗址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南20公里磁山村东南台地上,北靠红山,南临洺河,占地近14万平方米,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于1972年兴修水利时发现,1976年开始发掘,至今挖掘出面积6000平方米,主要发现有房基、粮窖400多个,出土各种文物、遗物5000余件,有石器、陶器、骨器和粟的碳化物、野生动物及家禽骨骼标本等。这些文物证明,早在7300多年前,先民们已经居于半地穴式的房子之中,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