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989113
大小:18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05
《初二地理上期中试卷2010——2011学年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七年级地理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答案一、单项选择题(25×2=50分)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共有少数民族:(B)A、55个B、56个C、65个D、66个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A、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B、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C、秦岭—淮河一线是一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D、秦岭—淮河一线是8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3.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征是(B)A.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东部和中部B.
2、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C.少数民族均匀分布于全国各地D.每个省区分别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4.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A)A、壮族B、汉族C、回族D、苗族5.古人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指这里:(A)A.不受夏季风影响 B.夏季风来的迟C.年降水量稀少 D.雨季来的迟6.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B)A、华北、西南、西北 B、西北、西南、东北C、东北、华北、华东 D、华南、西南、东北7.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共5页第5页A.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B.我国东临太平洋
3、,东部广大地区雨量充沛,利于农业生产C.我国主要位于热带D.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近50°,南北气候差异大,为我国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8.下列各组中,属相邻的两个省级行政区的是()A.黑龙江省和辽宁省 B.云南省和广东省C.甘肃省和重庆市 D.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9.下列省级行政区中有两个简称的是()A.河南省 B.湖南省 C.甘肃省 D.山西省10.下列地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温带季风气候的是()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东北平原C.塔里木盆地 D.华北平原11.我国内流河大多分布在()A.东
4、南沿海地区 B.东部季风区内 C.西部非季风区内 D.黄河和长江流域12.北回归线穿过的省区,自西向东排列正确的是()①广东 ②广西 ③云南 ④台湾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②③13.长江与黄河共同流经的地形区有()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横断山区 D.青藏高原14、水稻也能在北方生长,这是因为我国()A.季风区面积广B.雨热同期C.地形复杂D.气候复杂多样15、我国最早迎来一天的地方是()A.帕米尔高原B.曾母暗沙C.漠河D.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5、16、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A.黑龙江B.黄河C.长江D.珠江17、地上河的现象产生在黄河的()A.河源B.上游C.中游D.下游18、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一段的长江称为()A.通天河B.川江C.荆江D.扬子江19、属于吐鲁番盆地的民居是()A.砖墙斜顶房B.窑洞C.晾房D.干栏式木搂20、山颠白雪皑皑、冰川广布的地地形区是()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21、半湿润地区的植被类型是()A.森林B.森林草原C.草原D.荒漠22、陆地面积最大的省区是()共5页第5页A.黑龙江B.内蒙古C.新疆D.西藏2
6、3.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呈东北-西南走向,又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分界线的山脉是()A.大兴安岭 B.太行山 C.昆仑山 D.天山24.我国关于人口问题的国策是()A.控制人口数量 B.提高人口素质 C.实行计划生育 D.晚婚、晚育、优育25.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居住地的自然条件有较大改变B.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C.商业贸易活动日益频繁D.社会劳动力需求大幅度增加二、填空题(12分)1.我们学校大部分同学的户口所在地为“山东省、荣成市、石岛镇”,户口中属于县级行
7、政区的是________,山东省的省区简称______,降水集中在______季,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季。2、我国地势的特征是,各类地形呈状分布。3、习惯上,以-阴山-贺兰山一线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4、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河,所在区域为区。5、平原利用黄河修渠灌溉而成为塞上江南。三、开动脑筋连连看(4分)将各高原与其相应地面特征对号入座(4分)A.黄土高原①冰山广布B.云贵高原②地面平坦C.内蒙古高原③崎岖不平D.青藏高原④沟壑纵横四、读图题(34分)1.读“中国略图”,完成下列问题。(1)填出图中序号
8、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8分)山脉:①天山 ② ③ 共5页第5页河流:④ ⑤ 盆地⑥ 省级行政单位行政中心:⑦ 福州市(2)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A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