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对时代的全息观察和反映”

“散文是对时代的全息观察和反映”

ID:41977733

大小:58.11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09-05

“散文是对时代的全息观察和反映”_第1页
“散文是对时代的全息观察和反映”_第2页
“散文是对时代的全息观察和反映”_第3页
“散文是对时代的全息观察和反映”_第4页
“散文是对时代的全息观察和反映”_第5页
资源描述:

《“散文是对时代的全息观察和反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散文是对时代的全息观察和反映”关于杨献平:杨献平,河北沙河人,1973年生。1991年12月入伍至巴丹吉林沙漠,1998年一2000年为空军政治学院三系十三队学员。20□年调成都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从1995年开始,先后在《天涯》、《人民文学》、《大家》、《中国作家》、《山花》、《诗刊》、《青年文学》、《芙蓉》、《啄木鸟》等期刊发表大量诗歌、散文、小说和文学批评作品。先后获得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单篇作品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首届林语堂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等数十项。已出版《沙漠之书》、《匈奴帝国》、《生死故乡》等十多部个人作品集和长篇小说,并主编《笔尖下的西藏》及《散文中国》系列书籍近三

2、十部。其中,《沙漠之书》进入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散文随笔奖评选前二十名o《生死故乡》出版后,在国内引起一定反响。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成都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导语:有论者认为:杨献平的原生态散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在两个方面,一是独特而率性的文字细述,一是巨大的想象磁场和深邃的时空深广度。这些文字带着一股浓浓的青草味道,有着金属的质感,又有种让你无法抗拒的悦目与清朗。它们仿佛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看似粗栃,实则精细,宛若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的野花。这些文字的野花,生长在巴丹吉林沙漠,生长在太行深处的莲花谷,生长在万物生灵的最低处一一即使这最低处的呈现,也依然有一种内在的到达。在缺乏浪漫想象力的时代,他

3、的文本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人类童年里的想象。杨献平认为,散文是个人的一种姿态。当代散文已逐渐由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期的“受关注”、“异军突起”转向边缘化、冷漠化,形成了远远落后于小说诗歌的一个相对冷僻的文学门类。杨献平认为,根本原因是散文写作者在求新的道路上矫枉过正,在自我审察与“惊醒”的过程中过于迟钝与麻木,并且以此来作为区分“族类”的基本杠杆,使得散文写作日益成为“一群人的剧场”,自我封闭,自我“过滤”得过于严密,而导致了新散文写作发展的难以为继。姜广平(以下简称姜):我们还是先说原生态散文吧。这似乎是你的标签,重要标签。你也是这个流派下的标志性作家。虽然我看到你在书上说,你不愿意站到某个

4、旗帜下,也不愿意被归类。但至少,你是散文原生态的首倡者。杨献平(以下简称杨):关于“原生态散文”这个主张和提法,它有个背景。即,2000年到2006年左右,整个中国的散文写作一方面求新求异,另一方面追求形式、语言等各个层面的创新,基本上沦入了“向内转”、“玄怪异”的窠臼。在这样的一个氛围和环境当中,我想到的是,散文一方面是需要回到现实生活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场。这里面的问题是,我们的文学一直是滞后于时代本质的。这当然和文学需要沉淀的自身规律有关,更和写作者参悟时代本质的能力有关。另一方面,散文这一文体因其敞开性与大众性,它更应当去链接大地人群、生存烟火与精神灵魂,不应当把一个最具有普世意义的文体

5、搞成“个人的精神宫殿”和“一群人的内宇宙解剖和展露”。基于这样的一个思考,仓促之间,提出了“原生态散文”这一理念。其实,“原生态散文”与其说是理念,不如说是主张;与其说是另立流派和旗帜,不如说是对当时整个散文写作的一个呼吁。当然,说校正我觉得也可以。但是,一个毫无力量和“资源”的写作者,做这样的事情,是对批评家的僭越,也是自不量力的。幸亏,有一些朋友支持,我们一起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原生态:散文十三家》一书。为了证实或者说呼吁,更为了引起一些注意,我为该书写了一篇万余字的后记,明确提出,散文应当具备“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与众生关怀”的品质。其实这几个关键词,也不是我首创,古人早就说

6、到了这层意思。所幸的是,这本书在散文界还是引起了一定的关注。汪政、张清华、何平等批评家在对话中也提到了这本书,尤其是“原生态散文”这一主张。姜:你当初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文学概念呢?就“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与众生关怀”而言,其实所有文学种类都应该有着这样的理念啊!杨:正如你所说,这个理念不仅是散文的,也是艺术的根本之道。我个人观察,这些年来,我们向西方学习得太久也太多了,到现在都没停止。甚至,我们的文艺与西方同步的能力远远超出了对自身传统的承继。艺术上的借鉴和兼容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通往巅峰与大师的必由之路;但过分地去按弃一个东西,张扬一个东西,往往会畸形。尤其是在汉语这个特殊语境和文学传统

7、当中,我们自身很多东西被我们自己割裂了,丢弃了,这也是一味“拿来”带来的负面效应。关于“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和众生关怀”,这一理念不仅深植于我们传统文学的血脉,也是文学的本质所在。重新提出和张扬这样一个理念,一是基于当时的散文写作氛围。这一点上面已有解释。二是强调回归传统。所幸的是,大致从2006年开始,中国的散文整体性地回到了传统甚至时代现场来了。这一点有目共睹。抒情、变异性的书写与呈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