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967003
大小:1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05
《《瓦尔登湖》梭罗读书笔记1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瓦尔登湖》读书报告学院:英语教育学院专业:英语教育班级:1402班学号:20140902017姓名:赖饪盈阅读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快速阅读,二为欣赏阅读。而现在,快速阅读似乎已经成了这个社会的主流,但可以用快速阅读的书却只能作为种工具而不能提升我们自身的修养,只有那些值得欣赏的书籍才是我们真正的精神食粮,也是唯一可以使我们变成有教养的人。而值得欣赏的书往往是那些并不容易读的,因为他们是不同寻常地发生过,思考过,感受过的人写成的,这样的书必须慢慢读,细细品,加上深刻的思考。《瓦尔登湖》很显然是值得欣赏的一本书,但是读这
2、本书需要的不仅仅是上面的读书精神。我看瓦尔登湖仅仅是因为书上的一句话:“人与自然的心灵经典,自然与人的和谐共鸣”然而当我漫无目的分看完第一章时,脑子里也是茫然无知,因为这本是真的太浓缩,难度,艰深,甚至是不知所云。所以也就被我束之高阁了,然后当大家再次把这本书提出來时,我才发现他还挺出名的,然后我就决定无论如何我要把它读一遍,看看到底为什么它被奉为经典。之前看过一木书叫《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上面有一章谈练习,我觉得用在读书上也是合适的。它把练习分为三个相嵌的园,最里面的是舒适区,在这个区域读书完全是一种放
3、松,是一种无意识的阅读,然后最外而是恐慌区,这个区域的读,对个人来说可以称Z为天书区,完全看不懂。然后中间就是学习区,这个用梭罗的话说就是:“好的阅读像田径运动,也是需要训练的,人们需要穷毕牛精力真正的好书不会像奢侈品那样麻醉我们,让我们的思辩能力昏然睡去,而是需要我们踮起脚尖去拜读,需耍我们将最敏锐和清醒的晨光奉献给它。”《瓦尔登湖》不太好读的原因,我觉得李继宏在翻译这本书时,写的序中的解释很好。首先是梭罗大量的引用古代希腊,罗马。印度和中国的典籍,缺少足够的古典学知识的读者很难领略,其次是书中出现了许多植物和动物,
4、如果没有一定的博物学基础,那么联想出的画面绝对是不够完整的。(这里,为译者的一千零三十八条译注点赞)最后就是作者很多的假设和推断都是建立在超验主义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读过其他相关作品,读这个就很难从超骑主义的层面上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另外我觉得读这个之前也应该对于当时美国的文化,个人主义,还有梭罗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我相信只要我们能用我们最集中的精力,平复心情直至内心坦坦荡荡,以一种心无杂念,心如止水的沉静去阅读去思考,也能感受到作者质朴的语言,美丽的自然美景,以及融在文字之中的人生哲学。梭罗的这
5、种生活似乎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有几分相似。但梭罗和陶渊明是完全不同的“梭罗到瓦尔登湖去,并非想去做永久'返归自然'的隐士,而仅是他崇尚'人的完整性'的表现之一”。当代散文家赵丰在《想象梭罗》中精彩的道出了二人的区别,他这样的写道「'他真的想做隐士吗?为何不到人烟罕至的更遥远的森林去?我的答案是梭罗是一个思想家,而非陶渊明般的隐士。陶渊明构建了桃花源,是想白得其乐,而梭罗呢?他却是通过独居来解析人类的心灵。他的清静和陶渊明的清静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的,这两份悠然或恬静是不一样的。而梭罗更叫我着迷。回归
6、自然,,回到自然中去,做一个自然中的人,一个自然的人,去感悟自然的妙处,领略口然的真谛,这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窥到了自然的堂奥,好像在笑,笑我们芸芸众生。梭罗致力于把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变成艺术性的,一种审美的生活,它依靠的是自己:白己耕作,自己收获,感受四季的变化,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欣,他倾听,他真正体验着自己,把美学贯彻到他的生活,他的写作中,他说:“片刻的美好经验比一座月亮一般高的纪念碑述要值得记忆”。他是从审美体验中获得真理和伦理。(此段摘自《在晨光中涤荡尘怀》看法相同,人家的辞藻更华美,就直接引用了)梭罗是现实的,
7、瓦尔登湖也不是一个理想国。看完这本书也许这样的概括最能体现我的感受了。梭罗追求的是自己的生活“每条道路都是命运之路,唯独你自己的不是,既然如此请继续走你自己的路吧”他之所以来了然后有乂离开其原因用他的话说“或许是因为我认为述有好儿种生活等着我去体验,而且无法匀出更多的时间给那一种生活”梭罗是有信仰的,信仰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如电影《等风来》上的那句话:“人活着,总得信点什么”但不幸的是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已不知自己还有什么信仰。终于明白了为什梭罗把那个“总是颂扬上帝,贬低烦人,反正他的头脑里只有这些崇高的思想”的哲学家视
8、为贵客了。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它的人也可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瓦尔登湖在梭罗眼中并不仅仅是一个湖,而是一个充满着性情的湖,是一个心灵的归所。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这块地方可能并不是我们现在正在匍匐的地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出发去寻找它,它不仅是我们身体的栖所,也是我们心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