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反思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反思

ID:41948705

大小:56.78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04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反思_第1页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反思_第2页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反思_第3页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反思_第4页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反思教学目的lo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2o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3O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当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重点难点lo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2o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学法引导lo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2o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lo解释下列词语。介意:在意或

2、注意。景仰:佩服尊敬;仰慕。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正确。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20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二、导入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三、正课lo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

3、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1)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Ao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Bo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Co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

4、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Do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讨论后明确: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2O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明确: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

5、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明确: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释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论点。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合紧密。(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

6、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4)你觉得课文选用的四个事例是否很妥贴?为什么?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事例吗?四、总结本文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并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五、板书设计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提出正面论点一一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

7、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正面论证举例论证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5-9段)(5-8段)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归纳小结(9段)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二课时一、预习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二。二、导入这节课我们分析课文的后半部分,这一部分和前半部分不同,先提出一个错误观点,然后证明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这应该怎么写呢?三、正课lo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分哪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明

8、确:课文第10段用假设“也许有人会说”引出了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分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