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941790
大小:104.2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05
《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ai)暴霜露(bao)B思厥先祖父(jue)胜负Z数(shti)C弊在赂秦(Id)为国者(wd)D不得下咽(%n)洎牧以谗诛(zi)提示:A项中“暴”读"p『;C项中“为”读MOi”;D项中“洎”读讥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疑秦之欲无厌厌:讨厌。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Z大苟:如果。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2、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火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Z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Z地有限,暴秦Z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Z故事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捉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倒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哪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答案:C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刀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
3、割天下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答案:B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项…()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上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Z破也,妇恬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答案:B6•下列句中吁”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冲吁啲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提示:A项中吁”为“和”的意思,B项屮“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屮"于
4、"与例句屮吁•”皆是"比”的意思。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_12题。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口: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Z外,小则获邑,人则得城。较秦Z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Z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Z所大欲,诸侯Z所人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
5、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Z。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②率赂秦耶(全都)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①破灭Z道也(规律)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⑤诸侯之所亡(灭亡)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提示: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來"的意思;⑤旬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答案:A&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B破火Z道也暴秦Z欲无厌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Z外D小则获
6、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表列举哪么。提不: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答案:B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诸侯Z失,子孙Z不茨惜、祖父Z艰难,秦Z欲无厌、自然是引证Z法了。捉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秦Z得、诸侯Z地冇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Z言,答案:D10.翻译下列句子。(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参考答案:(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己经确定了。(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11."六国破火,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
7、怎样的方式提岀的?从哪儿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童?参考答案: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屮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Z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冇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12.作者在第二段中己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参考答案: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Z害的基础上,
8、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Z弟)劝阻魏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