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真性到中国特色: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解释学”转向

从本真性到中国特色: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解释学”转向

ID:41929841

大小:4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04

从本真性到中国特色: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解释学”转向_第1页
从本真性到中国特色: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解释学”转向_第2页
从本真性到中国特色: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解释学”转向_第3页
从本真性到中国特色: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解释学”转向_第4页
从本真性到中国特色: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解释学”转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本真性到中国特色: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解释学”转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本真性到中国特色: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解释学”转向张一兵/胡人平【专题名称】哲学原理【专题号】B1【复印期号】2003年05期【原文岀处】《江海学刊》(南京)2003年01期第34〜40页【作者简介】张一兵,1956年生,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大平,1968年生,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内容提要】在重新解释马克思哲学过程中,在总体上存在着一种“解释学”的转向,这种转向在目标上从“本真的马克思”诉求转向诠释学的历史视域融合,在成果形式上从集体无意识转向个人话语,也因此在学术规范上对文本依据和理论逻辑提出了更

2、高要求,而贯穿其中的则是对研究者方法论自觉的要求。通过这种转向,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将逐步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诉求。【关键词?文本解释/本真性/方法自觉/“解释学”转向与社会经济转型一致,近20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呈现出与国外进展类似的趋势,即通过重新解释马克思來捕获时代的问题利激活马克思的“当代性”。我们认为,上述态势对于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上义哲学研究具冇积极的意义,它同时也提岀了更深的问题,即研究者对口身理论依据和方法的口觉反思问题。因为,缺乏对这个问题的口觉意识,不同的解释容易演化成一场无意识的争论,

3、在其屮,对马克思进行任意的裁剪甚至把它打扮成自由主义的传人和资本的辩护者这种做法也获得市场的合法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假设一个现成的、木真的马克思,而是带着自己的问题与马克思进行对话,在这一过程屮不断捉升口己的方法论的水平,从而构建独立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我们把这种理论视域称之为“解释学”的转向(注:这里不是指狭义的哲学解释学,而是指广义的马克思的文本解释学。),并把它视为中国学者建构口己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起点。解读目标:从木真性假设到历史视域的融合“思想上的墨守成规和坚持认为思想是社会整体

4、中的一个固定职业、一个自我封闭的领域和观点,都背叛了思想的特有本质。”(注:霍克海默:《霍克海默集》,曹卫东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211页。)这焰霍克海默在20世纪30年代对理论工作品质的一个说明,也是他在独特时代环境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特征的一个强调。这一强调的意义在于,一群像他那样的知识分子通过白己的思考在西方发达资木主义社会保全了马克思的遗产。我们面临完全不同的环境,在这种环境屮,创新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口号。然而,反讽的是,当创新按照市场方式动员起來时,思想本身却成为各种无意识竟争着的体系的牺牲品。在当

5、前国内哲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见得比具他论域更令人乐观,各种人道主义体系、各种冠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等新名词的“发展”姿态,以低丁•马克思的思维水平車复着西方学者的论调,而这些东西却被视为新哲学。同样的“创新”姿态,为什么会产牛不同效果?这个问题的止确回答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深层问题:一种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标准是什么?而要止确地回答它,则需要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进行梳理,需耍对我们的当前研究进行反思。一般说來,关于这个标准,我国学术界大致存在着三种基本态度和思路。第一种态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

6、学研究存在着一个“正常状态”,大致说存在着一个连续的本质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它作为研究的基本共识构成了不同解释的不可动摇的框架,不同的解释只是这个框架的某一部分或方而。第二种态度对以称为学术姿态,它强调学术规范。这种姿态仍然假设了一个本真的马克思的存在,只是它认为,到目前为」I:,rh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我们还没有达及。因此,进一步,它强调可以通过规范的学术来完成它。这种姿态认为不仅在基本事实(如马克思的牛平)而且在思想把握(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定位)上不同的研究都应该达成共识。第三种姿态可以称为思想姿态。这

7、种姿态认为,马克思血対的问题是具体的,他只做了有限的结论,但是贯穿在马克思的研究(文本)中的思想却是丰富的和开放的,特别是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思想史上的革命,它把理论贯穿到实践过程中,彻底改变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同时加Z20世纪押学的重大进展(解释学、科学认识论以及历史研究等),因此,我们只能选择一种方式来而对马克思和延续他的思考,达到解释学意义上的“历史视域的融合”,•而无法直接而对和“恢复”本真的马克思。以上三种姿态既存在一些共识见解,如尊重马克思的文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革命等,但也存在无法沟通的立场差异,其核心在于

8、“是否存在着一个木真的马克思”这个问题。可以这么说,山于内在地対哲学研究及其意义的理解不同,第三种姿态和前二种姿态存在着很深的对立。它放弃了对马克思本人思想真实面貌和丿京初状态的追求,或至少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惟一对能性的坚持,转向通过合理的方法和程序来伸张一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