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担截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担截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

ID:41910907

大小:3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4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担截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_第1页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担截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_第2页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担截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_第3页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担截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担截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担截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最佳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担截法治疗中风132例,并与传统取穴风池、肩、曲池等44例作对照研究。两组均经20天治疗,观察血液流变学、脑血流、神经系统体征变化。结果:担截法与传统取穴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o结论:担截法与传统取穴治疗屮风疗效相同。[主题词]脑栓塞和血栓形成/针灸疗法;针刺穴位;担截法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廉的疾病Z-,为了探索垠佳治疗方案,笔者于1993〜2000年观察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担截法对缺血性中风的疗效,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部病

2、例来源于符合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76例。按3: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32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中男98例,女34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为7天,最长为30天。对照组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为7天,最长为30天。统计分析表明,两组Z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分布上均衡,无显著性意义P>0.05o1.2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屮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会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3、(3)中风病中医症状体征计分法,采用尼莫地平法。1.3临床观察指标(1)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语言、运动功能及神经系统体征变化情况。(2)中医主要症状改善情况。(3)血液流变学检查。(4)脑血流图。2治疗方法观察组132例对照组44例均采用非盲法进行治疗,所有病例均复合用•药,采用脉络宇注射20ml,加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静点10天。2.1观察组取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方法:将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按照十二经脉流注顺序、表里相配分为以下4组。⑴列缺(对侧)、曲池、足三里,上担下截。即取对侧列缺与患侧曲池谓之上担,患侧足三里谓之下截。(2)合谷、内庭、昆仑(对侧),上截下担。即取患侧合

4、谷谓Z上截,患侧内庭、对侧昆仑谓Z卜•担。(3)通里、委中、承山(对侧),上截下担。取患侧通里为上截,患侧委中、对侧承山谓Z下担。(4)阳陵、环跳、太冲,下截法。每次单取患侧阳陵泉、环跳、太冲三穴之一循环使用,谓之下截法。每组针刺5口,每口针1次,手法平补平泻。依次而行。每15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20日为一疗程。2.2对照组取穴:患侧风池、肩、曲池、合谷、外关、环跳、足三里、悬钟、太冲。语言不利加通里、廉泉,手足拘挛加八风、后溪。方法:每日针1次,手法平补平泻,每15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20日为一疗程。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1)中风病疗效制定标准治疗前满分2

5、8分,起点分不超过18分。因无神志障碍,所有病例均以4分作为神志分数。临床治愈:积分增加超过20分以上。显效:积分壇加超过10分。冇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2)屮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症状累计分值为0分。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累计分值下降22/3。有效:症状体征均冇好转,症状累计分值下降>1/3<2/3o无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状累计分值卜•降

6、组比较经统计处理U=0.54,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症状、体征参数比较见表1,经Ridit分析,观察组治疗前后对中风各症状体征均冇明显改善作用,对照组语言、指关节功能改善不显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o(3)屮医症状、体征参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对屮风病的主症及体征均有改善作用。组内比较差异冇非常显著意义,对照组对语言功能改善不显著,P>0.05o在改善语言功能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o(4)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2。观察组及对照组均经1疗程治疗以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5)脑血流量变化见表3,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差异

7、P0.05)。4讨论担截法首见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2]是临床选穴、配穴的一种特殊方法,“担"即挑担,“截'‘即截止、阻拦的意思。担者二穴,或手足二穴或两手足各一穴。截法,用一穴。担法即取肢体两侧各一穴或上肢一穴,下肢一穴,使二穴相互呼应;截法即取肢体一-侧穴,从中间独截以阻断病势。担截互用,法有七则,如上担卜•截法,上下担法等。临床选穴多则三穴,少则一穴,具有简单快捷、效果显著等特点。古籍中用担截法取穴多冇记载,《拦江赋》屮“胸屮Z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72],即是取八脉交会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