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方山子传

高中语文方山子传

ID:41893852

大小:3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04

高中语文方山子传_第1页
高中语文方山子传_第2页
高中语文方山子传_第3页
高中语文方山子传_第4页
高中语文方山子传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方山子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语文方山子传【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屮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语、句式,增强文言语感。2.感知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赏析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学习鉴赏。【教学重点】1.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2.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赏析文中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了解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典型化的手法。【教学难点】通过四个问句,深层理解打动作者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林语堂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

2、而敬佩的微笑。九百多年前,一起“乌台诗案”将苏轼贬到黄州,处在人生低谷的诗人,在黄州的山水间徜徉,与自我和宇宙进行对话。面对人生的“不遇”,生命该如何取向?今天我们來看苏轼在黄州的一次偶遇,他的好友,传奇人物一一陈悄,会给苏轼带来怎样的人生启示。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释疑,把握重点字句。重点常握实词:①闾里之侠皆宗Z②怒马独出③见方山子从两骑④与公侯等••••重点掌握虚词:而:①方屋而高②俯而不答,仰而笑••句子翻译:①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折节”、“驰骋”;倒装句式)②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使”、“从事”;倒装

3、句式)三、课文研读(一)方山子给苏轼留下的突出印彖是“异”,“异”就是怪异,不同寻常。因为觉得他怪异,苏轼在文中用了儿个带有疑问的句子,试着找出这些问句。(讨论、交流)明确:四个问句:1.何为而在此?2.而岂山中之人哉!3.此岂无得而然哉。4.方山子傥见之与?(二)释疑1.疑问一:何为而在此?①时隔一十九年,两好友于山中不期而遇,方山子为何会在此呢?明确: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②方山子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明确: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

4、曰歧亭。板书:r少年尚侠方山子彳壮年学书<老年归隐这是方山子的人生三步曲。方山子放弃荣华富贵,安守清贫,让苏轼觉得“异”,这也是方山子异于常人之处。1.疑问一而岂山中之人哉!方山子是个隐士吗?生齐读第三节,边读边思考。教师指点:“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这一细节,寥寥儿笔,就画出十九年前方山子的卓然不群、侠气弥胸的形象。作为隐士,本应宁静淡泊、无欲无求,而今日苏东坡所见之方山子,却是“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可见他并未达到和光同尘的境界,这也就难怪苏轼有此一问。2.疑问=:此岂无得而然哉。作者为何要交待方山子的家世,有何作用?提

5、读第四节思考、讨论。教师指点:为突岀其“异”于常人之处。既富又贵的生活,方山子却弃之如敝履,而“独来穷山中”,过“环堵萧然”的生活,必有其自得之处。放弃富贵,安守清贫,且在清贫之中活得怡然自得,潇洒通脱。(这是方山子Z“异”的第二层)写方山子到这儿其实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又宕开一笔,写“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与?”3.疑问四:“方山子傥见Z与?”,①这群“异人”的特点是什么?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②“方山子傥见之与”苏轼心中的答案是什么?③这段话折射出作者怎样的心态?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指点:“佯狂垢污”,实际是这些“异人”不寻常行为的一种掩饰,是为

6、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正是如此?他折节读书,原是为了有所作为,干岀一番事业,但由于无所遇合,只得被迫归隐。他的心屮怎能不萦绕着难以解脱的痛苦呢?他过去的少年壮志怎么能够不以某种方式(“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流露出来呢?因此,苏东坡其实是以这样的问句,表明方山子与这些“异人”是一样的,表现方山子以及这些“异人”隐士更为深层的内心世界。而对于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而又屡受打击的苏轼来说,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这里对“异人”的描述,其实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折射。小结:全文虽只有372个字,但方山子那栩栩如生的意态却令人难忘。苏轼对陈糙颇为熟悉,且陈

7、的嘉言卓行可写者不少,但苏轼只选取了儿个看似互不关联,却蕴含着人物内在精神风貌的片段来写,文笔起落转换,舒卷白如,主人公陈慌那不慕富贵、愤世嫉俗、超然物外的隐士形彖鲜明突出。特别是文中的这四个问句,层层设疑,乂层层呼应。其实并非是真正的有疑而问,更多是苏轼本人的心志,借这些句子含蓄而曲折地表达出来,无怪乎明代茅坤这样评价道:“'奇颇跌宕'处似司马迁;'烟波生色’处往往令人涕浇。”此外,文章的细节描写和形象刻画也有其独到之处。四、细节描写重点品味文中两处细节描写: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