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876374
大小:2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04
《《生活与艺术中的花》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生活与艺术中的花》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常见花的造型特点及寓意;通过欣赏发现屮国传统绘画、建筑、工艺品屮花优美的造型;认识屮外不同艺术表现方法及不同表现形式表现出的花的特点。情感态度: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大自然的美,学习用美装扮生活,用美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能比较中外作品,评述其相同处和不同处,从中感情艺术家在作品中寄托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屮的花与艺术屮的花的关系;学习用花美化生活。【教学难点】:对比中西方作品,从不同的文化背景认识艺术家们不同的表现方法;理解、感悟绘画作品的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教具】:花的图片、资料、第七册教学课件
2、【学具自己搜集到的花的资料(图片、花语)【教学过程】一、预见教学,明确目标根据学牛的身心特点和知识现状进行教学预测,并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搜集资料,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语言并制作教学课件。二、搜索资料,感知欣赏学生根据所学课题进行多渠道的资料搜集(各种花的图片),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学习的快乐,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课题的关注。三、设置问题氛围,激发探究热情1、出示一个装满各种盛开的花的花瓶。师:生活中我们见过许多的花。不同的花人们根据它的外貌、品格给了它们不同的花语。看老师花篮里的花,百合花寓意纯洁、顺利、心想事成,郁金香象征爱、荣誉。下面向同学们展示一下你
3、们搜到的资料,看看你们都找到了哪些有关花的资料。(让学牛展示自己搜到的资料、图片)花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也是艺术家们乐于表现的题材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生活与艺术中的花,板书课题。四、谈话交流,质疑解疑1、欣赏并分析西方油画作品中的花。用课件展示或者让学生欣赏课本中的《银莲花》和《蓝花瓶》,出示问题:1)牛活中的瓶花与艺术作品中的瓶花有什么不同?(生活中的:自然、纯洁、没有情感。艺术中的:色彩鲜艳、具有装饰性、艺术性、富有情感。)2)这两副画而中的花分别体现了怎样不同的美感?(《银莲花》:线条奔放、色彩艳丽、笔触明快,画家对花的形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强力的表现,作品中充满了活泼
4、自由的气息。《蓝花瓶》:形象鲜明、形体结实,色彩与笔触庄重大方,作品体现了瓶花的高贵。)师:塞尚在西方美术界一直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他作画常以黑色的线勾画物体的轮廓,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2、欣赏并分析中国画作品中的花。用课件展示或者让学生欣赏课本中的《写生玉簪》和《露气》,出示问题:1)两副中国画在绘画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写生玉簪》:工笔画…■柔美细腻。《露气》:写意画•…大气豪放。)2)画面色彩有什么特点?(设色清淡,层次分明,清新淡雅,浓淡相宜。)3、比较中西方绘画作品中的花:教师选出西方和中国画的两副作品让学生观察并比较。(西方绘画多以瓶花、静物出现,展现花的造型和色彩的魅力。
5、屮国画多表现自然中生长的花,配以飞禽、昆虫增加生气。)4、比较生活与艺术作晶中的花有什么相同与不同。1)我们通常在什么地方见到花呢?(公园、街道、家里、生H、婚礼、开业庆典等)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花语,它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传递人与人Z间的情感,并且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教师解说的同时可以播放搜集到的有关花用途的图片)2)艺术作品中的花是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师总结: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3)分析了许多生活与艺术作甜中花的不同表现形式,谁能说一下生活与艺术作品屮的花都有什么共同作用?(美化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五、展示收获,评价整合花
6、及有关花的作晶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如果让你选择课木中的一副作晶去装饰美化你们自己的小天地,你会选择哪一副?为什么?分析时可根据表现形式、色彩、笔触及作品内容去分析。(在这一环节,也可以让学生观赏花卉,画一副花的记忆画。)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花以及有关它的作品对我们生活的美化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家居设计、服装设计、园林设计等等。(教师讲解同时可展示搜集到的图片,如没有多媒体教学,也可欣赏课本屮的作品。)让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的同吋,了解花的种类、特点及其表达的含义。初步感受花带给我们的美感与温情。通过实物与绘画作品的对照,使学生更加了解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通过具体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西方
7、油画的艺术魅力。体会国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中西方绘画形式的不同。感悟绘画作品不同风格的表现魅力。通过分析让学生体会“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学会更深一层理解、欣赏、评述绘画作品。将艺术冋归于生活,再次拉近学生生活与艺术的距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