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课堂之民俗知识【马头琴】

礼仪课堂之民俗知识【马头琴】

ID:41869814

大小:1.60 M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04

礼仪课堂之民俗知识【马头琴】_第1页
礼仪课堂之民俗知识【马头琴】_第2页
礼仪课堂之民俗知识【马头琴】_第3页
礼仪课堂之民俗知识【马头琴】_第4页
礼仪课堂之民俗知识【马头琴】_第5页
资源描述:

《礼仪课堂之民俗知识【马头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礼仪课堂(八)——马头琴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演出。别名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叫法。除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

2、也有流行。文化艺术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乐器,不但在中国,在世界乐器家族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是民间艺人和牧民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马头琴出现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托布秀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

3、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马头琴出现马头琴最早是由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牧童做成的。苏和与奶奶相依为命,在一个夜晚无意中发现小白马,就把它带回家养着。小白马和苏和感情深厚,还为他保护羊群。一次王爷以赛马嫁女。苏和赢得比赛,因其身份低贱,要求留下白马而取金钱。苏和不肯,被打伤而返。王爷因白马而设宴,骑白马,却被抛下而伤。王爷命部下射死白马。白马受多处箭伤,跑回苏和家,死于苏和面前。苏和梦中闻白马言

4、,用其筋骨做琴而使主人不再寂寞。苏和醒后,以其骨、筋、尾做琴。每当他拉琴时,想起对王爷的仇恨,琴声低沉;回忆起乘马疾驰,琴声优美。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草原上牧民的安慰,他们一听到这美妙的琴声,便会忘掉一天的疲劳,久久不愿离去。马头琴的传说独特造型马头琴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呈正梯形,也有极个别的做成六方形或八方形,琴箱框板多使用色木、榆木、花梨木、红木或桑木等硬杂木制成,上下两框板的中央开有装入琴杆的通孔,左右侧板上分别开有出音孔,琴箱正背两面蒙以马皮、牛皮或羊皮,皮面上彩绘民族图案为饰,

5、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木板的。坐姿演奏马头琴时,通常采取坐姿,将琴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指法左手虎口稍张开,拇指微扶琴杆,在低把位上,用食指、中指的指甲顶弦、无名指按弦、小指指尖顶弦,小指在演奏中非常重要,它常从外弦下面伸进去顶里弦;在高把位上,由于音位距离很小,各指都以指尖按弦。右手执弓时,以虎口夹住弓柄,食指、中指放在弓杆上,无名指和小指控制弓毛。演奏方法关于马头琴的知识就介绍到这,“点滴积累成就美好未来”,礼仪课堂每周与您见面,让我们共同为打造世界一流的健康食品集团而努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