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835259
大小:250.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9-03
《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侨光中学2016秋高一年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卷提示: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把答案誉写在答题卷上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题。长期以來,学术界研究孔了,把《论语》视作唯一信得过的依据;并在冇意无意Z间把它当成了孔子乃至孔门思想的全面记录。而没何注意到《论语》编纂也是有重点的,也要遵循不与“六艺”“六经”重复的基本原则,遵循著书立说的一般规律。这就导致人们对《论语》产生误解。例如,现代所有的《论语》普及本,都把孔门所谓的“士”译作“读书人”,不少教育史论著认为孔门
2、的教育内容只有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以前者为重心。其实,春秋时代还没冇常备军,官制文武不分职。各级官吏平日以理治民,农闲时节教民备战,战时出为带兵的将领。与此相应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也是文武兼备的。其中“射”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即使平时演练也有“五射”“五御”等极为繁难的要求,属于早己规范化了的系统的军事教育科目。以历史的眼光看射、御,其专业化程度并不亚于现代射击与驾驶战车技术。借用现代术语来说:射、御这两项武艺,是每个受教育者必修的基础课,而不是町学可不学的选修课。至于孔子所办的私学,既然教
3、育1=1的仍然是培养修己治人的“君子”,那就不能不受官学教冇传统的影响,不能不以传统“六艺”为弟子必修的基础课;更不能不受当时社会需要的制约,致力于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不然的话,孔门弟子从政以后,怎么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实际盂要?孔了私学还会有什么吸引力?关于孔门的武艺传授,《礼记•射义》中有颇为生动具体的记述。从孔了带领弟了在“矍相Z圃”演习“乡射礼”的情况来看,孔门射艺教学既有孔子亲自示范,又有对要领的口头讲解,还十分重视将徳育贯穿其间。孔子做射箭示范时“观者如堵墙”,可见其射艺Z精湛。至于孔子驾驭战车的技艺,
4、《论语•子罕》中也有反映:达巷党人叹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即谓Z学而不专、缺乏强项。孔子知道了,便与门下弟子商议,拟射、御二艺中选一艺来展示所长。这说明在孔了及其同时代人的心冃中,所谓的“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传统的“六艺”Z学。孔子经过比较权衡,选定以“执御”来展示专长,可见其御艺亦相当娴熟,可能更优于射艺。由此窥测孔门之御艺传授及弟子驾驭战车的水平,应当也不会比射艺差。以往论者多将“御”混同于一般的赶马车。其实,赶马车称“仆”,如《论语•子路》中有“子适卫,冉有仆”;驾驭战车才称“御”,如《诗经•一车攻》
5、中有“徙御不惊”。特别是当“射”“御”并举时,“御”绝不可以混同于“仆”,而只能是指“六艺”中的这项武艺。1.下列对“六艺”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六艺”在本文中主要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B・在孔子时代,“六艺”中的“射”“御”是受教育者必须学习的科目。C•“射”“御”被扎门重视,正源于扎门对社会需要的顺皿和对教冇传统的继承。“六艺”■教育体现文武兼备的原则,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的。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C.D.A.B.C.D
6、.不懂《论语》编纂有其重点,《论语》不与“六艺”“六经”从重视“射”“御”的程度看,下列推断,不符合是学术界研究孔子只収信《论语》的重要原因。重复的事实,是遵循著卩立说的一般规律的结果。当时官学的教育内容主耍为军事,孔门也不例外。原文内容的)(3分)孔子时代各级官吏平H以理治民,农闲时节教民备战,战时出为带兵Z将领,这与当时“三育”孔子的射艺御艺都很精湛,孔门关丁射艺御艺的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能更好地顺应当时社会的孔子教冇因为要扭转“陳学而无所成名”的被动局更,所以加人了对生员“射”“御”技能的强《诗经•车攻》中
7、“徒御不惊”中的“御”也绝不可能混同于“仆S因为“御”是驾驭战车的专二、文言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10题。(21分)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z燕,太子受而舍Z。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Z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Z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①也,祸必不振矣!虽认为孔门教育内容只有道徳教育和知识教育,是人们谋解《论语》的典型表现。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太子曰:“太傅之计,旷H弥久,心惰②然,
8、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走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吋也。愿太傅更虑Z。”鞠武口:“夫行危欲求于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Z后交③,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④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雕鹭⑤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燕有HI光先生,其为人猖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