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贫困与反贫困:心理学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贫困与反贫困:心理学的研究吴胜涛/张建新【专题名称】心理学【专题号】B4【复印期号】2008年04期【原文出处】《心理科学进展》(京)2007年6期第987〜992页【英文标题】PovertyandAnti-poverty:PsychologicApproachesWuShengtao1,2ZhangJianxin1(1InstituteofPsych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2Graduate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
2、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作者简介】吴胜涛,张建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张建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内容提要】局部繁荣下的贫困问题己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人挑战,理解贫困以及与贫困有关的心理模型和决策过程.并促进人类的幸福与公正,是心理学家的一项重要使命。文章旨在阐明心理学在理解贫困和减贫工作中的角色,并对贫困心理学的研究思路、贫困归因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作•介绍。锻后,在总结成就与问题的基础上,建议未来的贫困心理学应对特殊的目标群体做更多关注.并发展更可
3、靠的测:S方法,挖掘更多形响贫困心理的人格、社会因素。Povertyamidplentyistheworld'sgreatestchallenge,soanimportantmissionofpsychologistsistounderstandpovertywithcorrespondingmentalmodelsanddecision-making,andtoimprovehappinessandjusticeofhumanbeings・Thepresentarticleilluminatedtheroleofpsych
4、ologyinunderstand!ngandaddressingpoverty,andintroducedapproachesofpovertypsychology,ineludingresearchdesign,measurementandotherrelevantfactors・Theauthorsalsosuggestedthat,specialtargetgroups,morereliablemeasurementandsociogenicandpersonalisticfactorsshouldbeconcern
5、edinthefuturedirectionsofpovertypsychology,basedonasummaryofachievementsandexistingproblems・【关键词】贫困/心理学/归因/人格/测虽:poverty/psychology/attribution/personality/measurement.分类号B8491引言1.1心理学视野下的贫困问题目询全球仍有19.4绻的人(10.15亿)每天生活开支不足1美元,更有50%的人(26.14亿)生活在国际贫困线(每天生活不足2美元)以下[1],
6、经济局部曙荣下的贫闲问題是当今世界而临的最大挑战,它极大地妨碍了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公正[2]»众多研究表明,穷人的主观幸福感比普通人要低[3h中国的调査也显示.分别有54.6%和66.4%的城镇和居民认为,贫穷是其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4]。因此,如何理解贫闲以及与贫闲有关的心理模型和决策过程,并促进人类的幸福与公正,便成了心理学家的一项重要使命。吳国心理学会2000年通过的《关于贫困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决议》指出,“心理学家应当尊重所有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匚、理学家作为研究者.服务者.教有者以及政策的佃导者,有贵任去更好
7、地理解贫困的原因及其对健煤和心理健康的彤响,从而榕助预防和减少贫困的蔓延”,并“对那些维护和容忍贫穷和社会不公政策的人和集体以及他们对穷人的偏见和消极态度•要做更多的研允”[5]o心理学在贫困领域最具开创性的工作,是Feagin在1969〜1972年间对贫困归因进行的研处。他针对战后经济繁荣之下的“另类美国(即美国的贫困)”问题以及美国在福利改革面俞的矛盾与彷徨.在全美展开了贫困归因及其与福利政策关系的调查。结果得到一个“个人一结构一命运”的三因子归因模型,并显示,新教徒.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和中产阶级更倾向于认为,贫穷是由个人
8、因素造成的,因此他们对福利改革持较低的支持态度[6]。受Feagin研究的启发,各国心理学家纷纷在木土及跨文化领域展开贫闲归因的探索(如英国的Furnham.澳大利亚的Feather,土耳其的Mor91,黎巴嫩的Nasser,印度的Pandcy和Sinh等[7〜11]〉,并在贫困问题研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