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761306
大小:50.1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1
《23课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题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课型新授课授课吋间2013年12月4日执笔人李保栋审稿人孙树东总第课时相关标准陈述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知道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及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从而揭开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等基本史实。2.提高认识历史地图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分析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而进攻、重点进攻及千里跃进人别山所采取的战略战术,认识到止确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3.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
2、人的“伟人风范”,养成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的品格。评价活动方案1.基本史实部分,在学牛阅读教材或观看录像的基础上,以纸笔形式,由小组长负责评价,有问题向老师反映。2.合作交流内容,由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小组展示、学生板演等形式由老师负责口头直接评价。教学活动方案随记【创设情景】【确立目标】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2.针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针?结果如何?出示国民党重点进攻示意图,用问题预设学习目标,顺势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学牛1分钟速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组展示】【解疑释惑】第一目: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活动
3、一:请速读教材P"——P“9,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在教材上圈标有关史实,之后独立完成自学捉纲,组长负责汇报完成情况。中共中央转战陕北‘①撤离延安:年—月,国尺党25兵力进攻延安,中共中央采取—的战略方针,主动撤离延安。J②主耍领导人:、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战场。[③结果:西北野战军在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④意义:极大地鼓舞了o活动二:进入军情观察室,共同探讨事关人民军队生死存亡的大事。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下而三个问题,各抒已见,可以有争论,最后形成小组最后统一的意见,展示给其他同学。1.延安是“革命圣地”,血対來犯之强敌,中共中央应
4、该走?还是留?2.敌我力量悬殊,怎么样才能战胜敌人?3.屮共屮央主动撤离延安后,是否述应该继续留在陕北转战?活动三:重走陕北转战路,感受伟人风范。1.观察中共屮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2.教师展示动态路线并简介青化眨、羊马河、赠龙、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及歼敌情况。第二目:孟良祠上火如潮走进影视厅……感受经典战例。lmin完成自学提纲,并展示给其他同学。厂时间:年孟良崗Y指挥者:、战役
5、结果:将国民党整编—师在地区全部歼灭,L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第三目:千里跃进大别山(补充材料,导入第三部分)出示材料一:《1947年夏战略反攻前的敌我形势对比》(单位:万人)
6、内战前1947年夏国民党总兵力430373正规军200150共产党总兵力127195正规军100出示材料二国民党统治区法币100元购买力的变化1937年可买两头牛1945年可买两个鸡蛋1946年可买1/6块肥皂1947年可买一只煤球1948年可买1/500两大米以上材料表明,开始进行战略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活动四:请速读教材比20——P12P知道刘邓大军强渡黄河、T里跃进大别山,从而揭开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等基木史实,之示独立完成自学提纲,组长负责汇报完成情况。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间:年—月;经过:、率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于8月底胜利到达-意义:揭
7、开了的序幕。活动五:小小军事家分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1.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为什么选择了大别山区?在教材上标划相关文字,并交流意见。2.把千里“跃进”大别山,改成“推进”行不行?3.结合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示意图,想一想:为什么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巩固训练】【拓展提升】1.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的是()①彭徳怀②贺龙③刘伯承④邓小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在右图所示战役屮,刘们承号召大家:“面前即使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必须打过去!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次战役是A.挺进大别山B.转战陕北C
8、.孟良崗战役D.百团人战1.曾指挥百团大战,又领导西北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对陕U•宁解放区进攻的中共领导人是()A.彭徳怀B.刘们承C.陈毅D.邓小平2.右图漫画《沉重的铁锤连续的打在蒋介石的脊骨上》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你认为这一历史事件()A.粉碎了蒋介石対革命根据地的围剿B.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C.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D.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血•进攻5•请归纳总结木课的知识结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