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考申论写作高分方略

2014年国考申论写作高分方略

ID:41751583

大小:2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31

2014年国考申论写作高分方略_第1页
2014年国考申论写作高分方略_第2页
2014年国考申论写作高分方略_第3页
资源描述:

《2014年国考申论写作高分方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4年国考申论写作高分方略全国历年的申论平均得分都比较低,得申论者得天下,而大作文分值为40分,可以说得作文者得申论。在考试前夕,花时间和精力好好练习作文,才能在申论考试中得高分而胜出。然而文章写作是多数考生的短板,并且认为短期内难以突破,其实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掌握申论的行文思路,写好作文并不难。下面就申论作文备考、应考和考试易犯的错误来谈谈如何获得作文高分,相信大家按照下面的方法加以练习,一定可以取得满意的分数。  一、文章写作如何备考  (一)读什么  报刊:人民日报、南方周末、半月谈、南风窗等  网络: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  教材:《考德上申论》、

2、《考德上申论范文精解80篇》  (二)背什么  平时要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好段落,多看优秀范文,选择一些背下来,在写作时信手拈来,增添文章的亮点。如:  好词好句  努力形成齐心协力谋发展、群策群力促和谐、团结一心干事业的生动局面。强化试点的示范作用,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强化政策的支撑作用。  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合作交流工作机制。  发挥新城区龙头带动作用,提升中心城区载体功能,统筹区县城乡联动发展。  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  好段落  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消费需求不足,应对流动性过

3、剩的治本之策是,切实扩大消费需求,探索建立消费主导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确保消费持续较快增长。  范文  可选择《考德上申论范文精解80篇》里一些文章多看多读,选择性的记忆一些文章。  (三)练什么  历年国考、联考、各省申论真题,每套反复写两、三遍。  二、文章如何写  (一)审题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把题审清楚了,才能保证文章不跑题,明确文章的立意要求。如2011年国考地市级的作文“给定材料7”的划线部分写到:“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在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

4、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一题是限定材料作答,题干中的关键词是广大农村人、“失根”,考生要思考的问题是:“根”是什么?为什么失根?怎么解决“失根问题”?文章的框架也就出来了。  (二)拟题  “题好一半文”,题目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为你的文章增色不少。拟题要求必须符合立意、精炼、题目要有表现力和吸引力。常用的拟题方法有以下三种:  第一,找准立意。立意与拟题紧密相连,文章立意的完成、主题的确定,题目也就可以大体确定了。依据拟题精炼、简洁、贴切的要求,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文

5、章的主题,即可得出题目。  第二,在对策或意义中提炼。根据试题给定的条件,按照“在精神上相容、字句上包含”的原则,以自己的理解和作答需要为取舍依据,对试题提示中给出的字句进行重新组织,拟定标题。  第三,运用精典。在这里要注意“慎用”,使用要恰当,意思要符合,否则非但起不到画龙点睛、耳目一新的作用,反而会成为文章的败笔,影响整体成绩。  (三)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整个文章的骨架,是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的运行机制和组织关系。总的来说文章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安排结构,不同的文体写作重点有所不同。  开头。开头是文章的开始部分,宜简洁、有力量,火力集中的表达出材

6、料中反映的问题,应简明扼要,不超过150字为宜。  主体。主体部分是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部分,要有逻辑、有层次,尤其要注意各个分论点的首句,一定要斟酌,用引人注意的方法表达出来,并且各分论点要体现文章的逻辑关系和层次。  结尾。结尾是文章的结束,在结尾时可以总结升华、发出号召、回扣前面的观点,要做到干脆利落、斩钉截铁。  三、写作雷区  (一)“万能八条”模版化  模式化套路的作文笼统而无实质性内容,无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可以说是正确的废话,给评卷人的感觉是思想僵化,并且让评卷人审美疲劳,得分也就只能入主流了。  (二)天马行空无视材料与时代主流  写文章没有基于

7、对材料分析与把握,不结合相关内容进行论证,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脱离材料中的核心观点,并且对策与国家大政方针有偏差或背离,这样脱离材料、忽视时代主流的文章无法获得满意的分数。  (三)简单堆积材料  在申论考试中,一部分考生完全依赖材料,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在材料中截取材料,堆积文章,这严重低估了评卷人的智商与能力,他们对试卷的熟悉远比考生多,一看就知道考生是在抄袭材料,最容易归档为三、四类文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